【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蚌埠形意拳(蚌埠市)
2021-03-19 10:37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地区】蚌埠市蚌山区
【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前面已经介绍了程派八卦掌和武当赵堡太极拳,今天就来说说这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作形意拳的始祖。
起源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所创。据清朝雍正年拳谱《心意拳原委考》《拳论质疑序》中记述:姬龙凤家居均村,精于枪法,但他想到一旦手无兵刃时,遇有不测将难以自卫,于是参照枪法,创造了心意拳。
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姬际可。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蚌埠形意拳为房传形意拳,是形意拳一代大师房英龙(房呈云,字英龙(1884一1960),山东汶上县李尹村人,精通岳王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擅长枪、刀、剑擒拿诸技)所传,在蚌埠、徐州、贵州、六安、宿州、安庆、济南、济宁等地广泛流传。
随着全民健身的发展,此拳种不但在上述地区得到发展与巩固,就连香港、澳门都有房传形意拳的练习者。蚌埠是形意拳重要的发展与研习地,现有五个形意拳研究会,习练人数上万人,在全国武术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形意拳的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形意拳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在技击理论上有六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称为“六方之妙”。
由于形意拳动作对称、严格、完整、和谐,所以长期坚持练习形意拳能够充分调动全身肌肉、关节、骨骼、韧带和筋膜,增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是值得学习的拳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