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孙桥婚俗(荆门市)
2021-03-17 13:35
【类别】民俗
【地区】荆门市
【简介】
自古以来,“男婚女嫁”是人类普遍的婚嫁习俗,然位于鄂中的京山市孙桥镇却别具一格,为“女婚男嫁”。全镇8780多对夫妻中,有76%的子女留家招“上门婿”,这在其它汉族生活区绝无仅有。
“孙桥婚俗”起源于明朝初年,其形成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形象及经济生活有关。据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元末天下大乱。盗寇蜂起,京山杀戮最惨,邑民仅存七十八家……是时田土矿芜无主,流徙侨寓者悉插草为识,据为已业。”故京山地区民谚中有“洪武开坎”之语,即京山的土著居民已基本消失,县域居民十之八九为江西移民。土地重新分配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的。孙桥山林沃野、九陌千畴,成为京山市移民最多的地区。
“女婚男嫁”形成的原因在于:孙桥属移民区,姓氏杂乱,难以形成家族式村落,从而少了传统风俗的制约,使得女子地位较高,婚姻多了一份自由;孙桥地理位置优越,旱涝保收,居民不仅无逃荒之虞,反而是周边县市灾民理想的避难之地,加上物产富饶,产出的大米被定为朝廷贡米,是远近闻名的“桥米”之乡,故女子大多不愿外嫁;孙桥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为京山乡镇之最,留女招婿,除了撑起门户,也是为了增添劳动力。
渐渐地,女婚男嫁演变成一种风尚,即使人们儿女皆全,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将女婿相上门。而今,孙桥地区连续四代都是“女婚男嫁”的家庭并不少见。
孙桥婚俗是对主流婚俗的颠覆,是对宗族势力的反叛,对研究孙桥地区乃至京山地区民众的生存环境、原生态状态以及民俗学、人类学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