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洛阳喝汤习俗(洛阳市)
2021-03-17 11:06
【类别】民俗
【地区】洛阳市
【简介】
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洛阳有个习俗,人们傍晚见面都习惯问:“喝汤了没?”吃晚饭为什么叫喝汤呢?其中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明朝的时候,洛阳有一个王爷整日花天酒地,强迫臣民晚上不吃饭,将省下的口粮上缴王府,老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名老石匠,整天在王府里凿石修桥,每天两顿饭只能吃两个窝窝头。一天傍晚老石匠实在饿得受不了,就挖了一把野菜,回到家里生火烧水,准备煮煮充饥,不料被人发现。
老石匠被抓进王府,知道大祸临头,忙向王爷辩解说自己没有做饭,只是煮了一锅野菜汤。王爷仔细一看,果然是一锅清汤碧水的野菜汤。王爷考虑到老石匠修桥手艺高超,就说:“念你只做了一点汤,没有做饭,免你一死。”
以后,老石匠每晚回到家,都要煮一点野菜汤充饥。别的人家见老石匠喝汤可以不死,也都跟着做起汤来。傍晚在街上见面时都不敢说吃饭,只问喝汤了没有,这种习惯沿袭至今,晚饭后打招呼都说:“喝汤了没有?”
故事讲完了,老洛阳人听到:“喝汤了没?”是不是很亲切呢?其实这个问候习惯只在老城老洛阳人里比较常用,而对于老城之外住的洛阳人,很少有人这样问候。洛阳人爱喝汤是出名的,然这里的“汤”指的晚饭,也包括市面上老城人喜欢当做晚饭的丸子汤、不翻汤,这里的“汤”更多指的是洛阳人家常晚餐——馍、菜、汤。
这个“汤”可以是鸡蛋面汤、绿豆面汤、黄面汤、玉米糁汤、大米汤、小米汤、五谷杂粮汤、甚至是汤面条……你是否发现一般大家不都叫“大米粥、小米粥、八宝粥”吗?洛阳人都叫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汤比粥稀,水多粮食少,所以称之为“汤”更形象。
我们也都是喝“汤”长大的,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家在老城,每家都是平房,我们这还是公房,面积不大,一家门前有几平方的小院子。夏日的傍晚,孩子们喜欢在小街里跑着玩,前街跑到后街,爷爷总是在小院儿里摆个小饭桌,点上一把蒿草熏着蚊子,然后大声招呼着我们回家喝汤(吃晚饭了),于是跑的满头大汗的我们坐在院子里吃着奶奶烙的烙馍,卷着咸菜或炒的豆芽菜,喝着一碗汤,解渴又充饥,真是美味又丰盛的晚饭。那是多么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回忆起,依然能感受到当初的幸福。
还有老门老户都是自家的私宅,也就是现在意义上指的“老洛阳人”,在不起眼的小街道上看似住家户的一个大门,进去后巷子深有50米,两边的房屋一直到最里面象四合院一样,有上屋、两边有廊房,住着爷奶、叔、伯等一大家子几代人,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我都有见过。这样的家庭多一起吃饭,家里长者地位很高,一般小辈儿人喜欢蹲在院子里“喝汤”,或是端着碗坐在大门口石墩上“喝汤”。
随着城市发展,老门老户老房子越来越少了,消失的记忆里也有很多老洛阳的文化一并消失,但也是时代的必然,如果让现代人再住进从前那样幽深、黑暗的老房子里,一定受不了了。夏日傍晚,走在老城的小街里,如果你有幸看到有人在街边端着碗“喝汤”,而且喝的津津有味,那你就看到了老洛阳人真正的生活,那是来自一碗“汤”的幸福!平淡、真实、自然、安逸、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