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濮阳市
  【简介】
  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
   2009年3月份,我受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托,前往濮阳县徐镇考察知名老字号魏氏香肠工艺。在徐镇我参观了颇具传统文化色彩的魏氏香肠作坊,走访了数位镇上的老者,还查阅了刊载有魏氏香肠文章的报刊,于是一个传承了近二百年的魏氏香肠品牌鲜活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清朝嘉庆年间,魏氏一世祖魏朝绪在开封府衙里做厨师,他不但烧得一手好菜,而且灌制的猪肉香肠、炸制的麻辣花生堪称一绝。据魏氏家族世代相传,每到年节,开封府就专门安排一世祖魏朝绪灌制香肠,当时一忙起来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府衙里曾有一个七品官还跑来帮过忙,被传为美谈。魏朝绪灌制香肠十分严格,购料买肉都要亲为,香肠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首先是选料上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除去皮、骨、筋,按精瘦肉与肥实膘9:1比例,手工切成小块,加入精良的调料、白糖、老酒等,手工拌制、搓揉,腌制14小时后,再灌入肠衣,低温晾干。成品香肠清香满室、蒸煮或烹调后香气四溢,入口越嚼越香,口味悠长,名扬开封。
  第二代传人魏纪桂秉承祖业,潜心钻研灌制魏氏香肠的技艺,并依照父亲魏朝绪的口述,写出了《魏氏食单》一书,传其后人。文化大革命中,《魏氏食单》被红卫兵搜去,投火焚之。第三代传人魏振东秉承祖业,四十年代在濮阳县老城开了一家“魏家饭馆”,魏氏香肠、麻辣花生米是其招牌菜,常常宾客盈门,座无虚席。据传朱德元帅、陈毅元帅、邓小平驻军濮阳时,曾多次品赏魏氏香肠,称赞老魏家的香肠名不虚传。第四代传人魏林海秉承祖业,继续开办“魏家饭馆”,并不断提高魏氏香肠的品质。50年代初,魏林海曾被推荐到原平原省政府食堂制作魏氏香肠,服务大会。60年代,濮阳县政府进京看望在濮阳工作过的老首长,专门捎带的就是魏氏香肠。后魏氏香肠成为濮阳人走亲访友不可不带的礼品。90年代初,濮阳县城道路改造,“魏家饭馆”坼迁。魏林海带着儿女回老家徐镇创业。第五代传人魏月忠秉承祖业,在徐镇创办了魏氏香肠厂,该厂严格完善的操作流程、周密细致的质量管理措施,使魏氏香肠成为著名的地方特产。魏月忠在祖传的基础上制作的香肠条形整齐,肉质紧密,具有外形美观、色泽明亮、香味醇厚、鲜味可口、皮薄肉嫩的特色。他选取优质猪肉作原料,配以上等辅料,精心加工,香味浓郁,甜中有咸,美味可口,营养价值很高,深受群众喜爱。魏氏香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艺、提高品质,使这个历经190多年的“魏氏香肠”品牌越叫越响,年产量由解放初的上千斤、上世纪80年代的几吨、90年代的十几吨,2004年达到20吨并一直在逐年增加,成为濮阳、安阳等城市超市商场“名、特、优产品”中的抢手货,采购订单纷至沓来。 
  近几年,魏月忠积极挖掘整理魏氏香肠制作工艺30余项,这对抢救保护魏氏香肠技艺有其重要价值。魏氏香肠在近二百年的发展史中,不断提高其技艺水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魏氏香肠风格,这些都为研究我国烹饪学、民俗学等提供了直观的史料。2009年魏氏香肠被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一篇:【传统技艺】曹马芝麻糖制作技艺(安阳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张三丰传说(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