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柳下惠传说(焦作市)
2021-03-01 11:45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焦作市
【简介】
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柳下惠的民间传说在焦作市山阳区恩村及其周边的柳庄流传已久。这些传说,主要是源于恩村的和圣祠。五百年来,柳氏代代相传始祖柳下惠的许多美德传说,还有柳宗元、柳公权以及恩村柳氏德高望重的柳茂本、柳涌文、柳良甫、柳蓬友、柳允直、柳恭洛、柳恭武、柳恭刚、柳战国等人乐善好施、建功立业的感人故事,使恩村柳氏家族形成了和睦相处、和谐相融、乐于助人、善待乡邻的良好族风。其代代相传的柳下惠传说除了坐怀不乱、岑鼎立信、断狱明道、劝齐退兵、三黜不去等之外,其他的还有:
周公后裔,赐姓展氏 相传周朝建立后,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城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世孙鲁君鲁孝公,第三子公子展,子展之孙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去世,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其祖父字展为氏。
中庸之德 孔子称贤 柳下惠为人和悦,讲究诚信,言行中于伦理,具备中庸之德,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是“言中论、行中虑”的高尚逸民,称其贤人。
和而不同 孟子尊圣 柳下惠是个宽厚、随和而又坚持正道的人。“乡人”听到他的风节,心胸狭小的人会变得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会变得厚道起来。孟子还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诸人比较,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对其“和文化思想及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理念极为推崇,称誉为和圣。
至尊和圣 百世之师 孟子认为柳下惠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为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
文鸟翱翔 禽名由来 据说“圣母居邑,夜梦火入怀,觉而有孕。”周平王五十年,周氏衰微,诸侯废职,每年也不朝贡。鲁隐公二年,鲁国也没有朝贡,周天子便派人对鲁君说:“昔日周公辅佐成王,德齐天府,功冠侯伯,成王以周公有大功劳,赐鲁重祭。鲁君派无骇以朝见周天子谢罪,罪不鲁君,而在臣工,天子听后说,你辅佐鲁君功不可没,何罪之有,周天子随赐:弓矢。无骇在返回的路上,遇文鸟翱翔车前,随行十余里。文鸟落在车前,周天子对无骇说你必大喜,无骇回家后,至家生子,因而其名获而字禽。
同衣不疑 清者自清 圣祖柳下惠不慕富贵,笃行其道,即使被遗弃,也不怨天忧人,纵然穷困潦倒,却毫无忧愁,子夏说:“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柳下惠与卑贱者穿相同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但他并不怨恨,依旧“君子坦荡荡”。正是由于他不慕富贵,淡薄名利,超然于世,才能一身浩然正气,坚持正义,直道而行,光明磊落,因而收到人们的赞叹和敬佩。柳下惠说:“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上古祭礼 祭祀法则 圣祖柳下惠说:“上古统治者之所以被后人尊崇、祭祀是由于他们的治绩超卓,功德流播后世的缘故。”圣祖柳下惠列举了五条标准:“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所以,圣祖柳下惠这段话很重要,成为后人追溯上古祭祀的宝贵文献。
荣辱无忧 安贫乐道 圣祖柳下惠,多次被罢官,退居柳下。邻人问圣祖柳下惠说:“鲁君曾三次把夫子你罢官,而你却面无忧色,安贫乐道,这是为什么呢?”圣祖因而起身唱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霸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教书育人 柳下言欢 圣祖柳下惠在家乡教书育人,经常与乡亲们聚首言欢,不失礼节,与乡亲们关系融洽,其乐何极。圣祖柳下惠名昭日月,桃李满天下,门人弟子众多。瑕邱之东北有赵村,地泉甘甜,土地肥沃,民风淳美。圣祖与门人弟子常游学于此,圣祖对弟子说:“这里风光秀美,民风淳美,我去世后请把我葬在这里。”
长幼有序 昭穆有常 相传,鲁闵公死时年少,鲁僖公死时年长。夏父弗忌认为僖公可称“圣人”,应当升位。说:“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随后提升僖公位置进行祭祀。柳下惠认为“宗有司以此世之长幼,而等僦亲疏”的话是合理法的。不久,将颠倒的位次纠正了过来,仍按照闵、昭、僖、穆的顺序进行祭祀。
名身齐寿 谥号曰惠 圣祖柳下惠享年百岁,名身齐寿,谥号曰惠。
柳下惠仙逝后,其妻便作了一篇诔辞,全面叙述了柳下惠一生的为人行事和高尚品德,表现了深沉的病惜和哀悼之情。
仁善遗风传千年 柳下惠仁善的高尚美德一直传颂在民间,受其影响,我们柳家也出了不少名人,如:柳安、柳元景、柳世隆、柳宗元、柳升、柳同春等,不能一一表述,就拿我们恩村柳蓬友来说,他就是受先祖柳下惠影响极深的典范。百姓曾送其“积德锺麟”匾额。
圣祖柳下惠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其一和而不同。其二尊民爱民。其三不慕富贵。其四道德高尚。其五名身齐寿。其和文化思想及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等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我们相信,随着和圣祠的异地重建以及旅游景区的开发进程的即将到来,柳下惠传说的资料搜集以及和圣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也会结出丰硕果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