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动态 文章内容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或“七元日”等。

微信图片_20210218084753.png

  一、年初七人日的由来?

微信图片_20210218084928.jpg

  何谓“人日”?尽管各地风俗有不同,但古代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古人已将“人民安”视作“人日”的核心思想。
  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就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人日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历史。

微信图片_20210218085128.jpg

  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上帝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刚好在第七天创造了人,所以正月初七就是属于人日,也是属于每个人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

微信图片_20210218085421.jpg

  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
  唐代以后,人日节日渐衰落,但有关人日节的习俗仍有流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二、初七习俗知多少

微信图片_20210218085633.jpg

  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  “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微信图片_20210218090131.jpg

  初七“人日”,也就是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据说,这一天,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在捞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重复“捞啊!发啊”。其实就是意味着越捞越高,能够有步步高升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218090331.jpg

  吃面条的习俗,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这一习俗其实在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了。


微信图片_20210217085008.jpg微信图片_20210217085020.jpg

上一篇:【非遗动态】外研贺新春,非遗过大年(大年初七)

下一篇:【民间文学】定南客家民歌(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