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动态】外研贺新春,非遗过大年(大年初二)
2021-02-13 08:20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这一天中国各地的汉族都有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民俗。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却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自古以来正月初二都有祭祖、上坟仪式,不论身份地位多高,这天都要进行祭祖活动。俗称“给祖先拜年”。表达了对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
【今日老黄历所宜】合婚 订婚 移徙 开仓 祭祀 问名 求嗣 合帐
【今日老黄历所忌】安床 安葬 作灶 斋醮
在此新春佳节之际,非遗网带大家领略宋朝文人的“四雅”之一——插花,特此恭祝全市人民新春快乐,新年大吉。
插花:一盆理念之花,品味百态人生
中国插花艺术始于隋朝之前,主要作于祭坛佛前供花,唐代时花艺在宫廷内大受欢迎,到宋代更普及至一般文人雅士,发展极盛。宋代插花艺术突破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风格,追求线条美,内涵重于形式,体现插花者得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被称做“理念花”,对后世的花艺风格影响颇大。
中国花艺,除了重视与节气四时呼应,更重视花木的寓意,例如明初花鸟大师边文进曾经绘制了一幅大型厅堂瓶花,选用了梅、松、柏、山茶、水仙、灵芝、朱柿等十种寓意丰富的花材,象征着十全十美,诸事如意。 插花是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秦时代中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尚。《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至唐朝,花艺蓬勃发展,加之宗教供花之需,花艺进入黄金时代。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间,尤为文人所喜,常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
随着"君子四雅"的兴起,花艺与插花渐渐发展成为"花道",以器皿和花材创作出各种风格的作品,装点生活,寄托情感,也呈现内心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