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泉州市
  【简介】
  惠安南派布袋戏创建于清咸丰年间,流行于闽南地区,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惠安南派布袋戏早先以涂寨为中心,后逐渐流播,遍及全县。
  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是由“说书讲古”曲艺形式发展而来的戏曲型木偶剧种,其渊源可追溯到晋代。清中末叶,惠安南派布袋戏以涂寨为中心,后逐渐流播,遍及全县,计有 60 多台,第一代布袋戏名师骆智(又名运头智),在嘉庆年间,曾到厦门与当地名班“金泉安布袋戏”对棚(演对台戏),引起轰动。清咸丰年间,以涂寨印石吴肃创办的“焕新成”、净峰山后邱国创办的“新玉兴”和涂寨宣妙叶铜创办的“玉春楼”为代表的惠安家族型布袋戏班,传承有自,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布袋戏班社,“吴、邱、叶”木偶世家技艺,代代传承,在闽南及周边地区影响很大。1951—1954 年,惠安县文教科组织戏改,以“吴、邱、叶”木偶世家为主,先后组建惠新、惠艺布袋戏剧团,1958 年两团合并为惠安县布袋戏剧团,1978 年定名为惠安县掌中木偶剧团。
  惠安南派布袋戏表演风格、音乐唱腔独特,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多样,其中部分剧目抄本至今仍保存完好。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两大类,解放后,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编剧目。音乐唱腔依附于当地的戏曲声腔剧种,包含傀儡调的成分最多,还引进梨园戏音乐,属于泉州弦管(南音)音乐体系。其行当角色体制,属于傀儡戏、梨园戏的混合体,传统的角色多达 230 余种,分工细致,有别于其他剧种。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表演细腻逼真,动作准确传神,技巧性特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惠安著名的木偶世家吴、邱、叶三家的艺术传统,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惠安南派布袋戏传承脉络清晰,历史悠久,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及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表演细腻,动作传神,艺术风格独特,木偶雕刻形神兼备,保留了诸多闽南民间文化精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是我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惠安南派布袋戏流传于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对促进闽台两岸和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两岸的文化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民间文学】天心洞传说(泉州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伞技(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