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靖西壮族民间小调(百色市)传承人:黄丰盛
2021-01-25 11:44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百色市
【简介】
靖西壮族民间小调,是劳动群众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在不同地域的耕作节气、民俗活动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群众喜闻乐见、有顽强生命力的一支民间文化绚丽之花。根据民间口碑相传,靖西壮族民间小调于明末清初年间就问世、传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具体是谁人口头创作,已无从考证。跟山歌源流一样,其是在创作、承传活动中又不断得到提高完美的一种民间文化精品。历史的发展,社会产交往,使原在本方言区域传唱的多种民间小调,在
靖西壮族民间小调,是劳动群众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在不同地域的耕作节气、民俗活动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群众喜闻乐见、有顽强生命力的一支民间文化绚丽之花。
根据民间口碑相传,靖西壮族民间小调于明末清初年间就问世、传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具体是谁人口头创作,已无从考证。跟山歌源流一样,其是在创作、承传活动中又不断得到提高完美的一种民间文化精品。
历史的发展,社会产交往,使原在本方言区域传唱的多种民间小调,在不同节令、农闲、喜庆期间,上、下甲地区相互交流传唱,丰富了靖西壮族民众的民间文化生活,使小调深深地扎根于民众沃土之中,持续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
靖西壮族民间小调,是靖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典型、浓郁的壮族地域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长期在靖西壮族民间广泛流传。
靖西壮族民间“干国调”,据民间传说,其产生跟广大农耕群众的切身利益、民生大事直接有关,耕农的民生大事是是家中粮食是否够吃。过去由于人力无法抗拒自然灾害,一年到头的辛劳不少农户还是填不饱肚子,他们就想到神,想借助神力,使粮食增产丰收,解决温饱问题。于是一种靖西壮语方言叫“干国”的神鸟故事就出现、传开了,先由能说会道的民间艺人向村民诉说、赞颂神鸟“干国”;每次田垌、山地里种下的庄稼将要成熟时,都会从深山老林里飞下来,到田地里啄食损害庄稼的害虫,为民除虫害保丰年。继而发展为民间艺人根据传说创编为“神鸟干国保丰年”的民间小调——“干国调”来演唱表演:演员在造型制品的“干国”神鸟中舞动“干国”,陪神鸟下凡的仙翁跟村民一起演唱“干国调”进行表演。演唱又道白,或歌舞相间,启动机关神鸟干国还能张嘴“呱”、“呱”叫,双翅能展示、收拢,真令村民悦愉神往、拍手叫好。“干国神鸟”啄食虫害保丰年的演唱,唱出了耕农的心愿,受到村民的喜爱。“干国调”流传于全县范围。其源自上甲,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孟、百布、岜蒙、大能、巴勒、大道、渠洋地带。
靖西壮族民间“怀春调”:“怀”是靖西壮语,意为“水牛”,“怀春调”汉意为开春就唱的“春牛调”。怀春调一直流传于靖西壮族民间。其通过舞动“怀春”、演唱怀春调,赞唱耕牛常年辛劳耕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及村民爱护耕牛的情怀。“怀春调”分上甲、下甲调,流传全县。上甲情春调源于上甲,主要集中分布于塘麻、龙罂、岜蒙、大道、渠洋等一带。下甲情春调源自下甲、主要集中分布在旧州、泗梨、东利、亮表、常富等地带。
靖西壮族民间小调主要还有:
“马鹿调”:表现壮族民间婚俗,用“马鹿”迎新娘,唱“马鹿调”,男女青年歌舞喜庆的场面。“马鹿调”分上甲、下甲调,流传全县。上甲马鹿调源于上甲,主要分布在珍邦、新邦、岜蒙、大道、渠洋、大甲等地带。下甲马鹿调源自下甲,主要分布在鲁利、地州、敏马、壬庄等一带。
“采荇调”:反映男、女青年在捞水草劳作中对唱情歌、憧憬美好生活风情歌舞性的民间小调表演。“采荇调”源自下甲,流传全县。主要分布在旧州、泗梨、化岗、新圩、龙临、武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