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靖西壮族夹砂陶制作技艺(百色市)传承人:刘承杰
2021-01-25 11:42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百色市
【简介】
夹砂陶,在靖西土话称为“模东”,是“土锅”的意思,也就是泥土制作而成的锅头。在金属材质的锅类等器皿没有出现之前,靖西壮族先民就广泛使用这种“土锅”,作为煮饭、炒菜的炊具,到了解放前,许多贫苦的家庭由于买不起铁锅,还使用着这些夹砂陶“土锅”。解放后,普通群众家庭就开始广泛使用铁锅等金属材质器皿,夹砂陶“土锅”系列器皿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制作技艺在存在了万年之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靖西夹砂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靖西县对新靖镇那耀村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在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粗状夹砂陶伴随出土。可以知道,靖西的壮族先民至少在一万多年以前就开始掌握了夹砂陶的制作技艺,夹砂陶制作技艺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靖西夹砂陶制作工艺简便而独特,即用粘土与捣碎的熟石英石粉搅拌后造型烧制而成。其品种齐全,规格多样。主要品种有生活日用品类,如:锅、盆、缸、碗、盘、钵、煲、瓢、杯、碟、瓮、口盅、火炉、药罐等;还有蒸糯米用器类和酿酒器具类。规格大小不一,制作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可根据需要用手工制成各种形状的陶器。较小的器皿如杯、碗类直径一般在5—10厘米左右;较大器皿如缸、盆类直径一般为25——60厘米不等。
陶艺因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实用性不强,因而面临失传。由于夹砂陶的制作工艺复杂,因而,将其融入高中美术课堂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建议高中美术教育可以效仿大学美术教育,利用“采风”或实践课的方式把让学生观摩学习、了解当地的夹砂陶艺制作工艺。或者将陶艺知识系统化,融入美术鉴赏课程,让学生通过鉴赏的方式了解夹砂陶的历史、制作工艺等知识。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市文广局下大力气保护夹砂陶制作技艺、东球供纸制作技艺等濒临失传的保护项目。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建好了两个夹砂陶传承展示基地,以后,我市将利用这些基地,培养各种类型的传承人,以确保技艺得到传承,并以此为平台,向游客展示非凡的靖西传统技艺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