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吕梁市
  【简介】
  南关秧歌可以代表文水秧歌。说起文水秧歌,就不得不提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是山西省戏曲花篮中一支奇葩。文水靠近祁县太谷,语言基本类同,习俗基本相近,因此文水秧歌的发展渊源应该与祁太秧歌一脉相承,只是表现的内容更接近文水的实际。
  祁县和太谷是明清以来天下的富县,民间有“金太谷,银祁县”的说法,这是因为富商多的缘故。晋商的足迹遍布全球,所以就将全世界的东西都往家里搬。 商人们从外边搬回来的贵重东西,有一样没有花钱,那就是秧歌。秧歌这个名称,一听就是插秧时唱的歌,祁县、太谷这一带从来不种稻子,怎么会有秧歌?可见是从外边引进的。据老人们讲,商人们在全国各地跑,学会了唱当地的民歌,自然也就引回来了,人家在原产地叫秧歌,所以拿回来以后还叫秧歌。晋中一带的社火、民间工艺、儿童游戏等,种类出奇地多,也是商人们引进的。
  在过去的农村,平时无任何文化活动可言,但农民有个习惯,就是在劳动时唱民歌,女的纳着鞋底唱,男的扶着犁拐子(犁的扶手)唱,借以排遣无聊,分散对疲劳的注意。商人们从全国各地带回来的秧歌,壮大了这里的民歌阵容。
  秧歌的曲调很简单,通常一支曲子只有两句或四句。但用这一支曲子却可以唱多段歌词,述说一段故事,以民歌的方式存在于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随后由独唱发展到两个人的表演唱。起先,唱戏的时候,戏前、戏中(换装、换布景等)、戏后,都可以增加秧歌的表演,以填充空隙,活跃气氛,因而使秧歌与舞台结缘,直至形成专场的秧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由日常生活到社火,再由社火到舞台,最终由舞台的帮工变成了主人。秧歌的民歌性质被改变,成为了一个地方剧种。
  2000年正式成立了“南关秧歌票友团”,成员30余人,团长刘旺昌,下设了3名副团长,还有总监、艺术指导等。在刘旺昌的带动下,南关秧歌被列入文水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项目中。


 








上一篇:【传统音乐】裴会锣鼓(吕梁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龙泉腰鼓(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