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莱芜市
  【简介】
  陶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物化证明,据《孟子·告天下书》曰: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比喻造就、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则可以安万室治国兴。由此诗句中可以推断,制陶工艺在我国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战国时期。又根据考证,莱芜地区的制陶工艺也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3年,在这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汶阳遗址,距今约5500—4000年,其文化层中就有烧土痕和陶器,说明莱芜土陶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土陶无疑凝结了古代莱芜人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大庄土陶,俗称“大庄窑货”,是指莱芜市牛泉镇的传统制陶工艺,开发生产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产品似瓮、盆、罐等家庭衫器皿为主,还有小工艺制品如灯台、枕头、蒜臼、洗衣板、砚台、笔筒、镇纸、泥人、泥哨等。其中仿黑陶制品“大龙瓶”,肚大口小,通高4米,腹部直径1.4米,两条祥龙腾云戏珠盘绕于瓶身,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堪称土陶的典型代表。种类繁多的土陶制品,特别是瓮、盆、罐等成套陶器,有大有小,既能盛粮又能盛水,经济实惠,在生产水平低、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青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土陶仍是当地特别是农村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品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式的土陶逐渐被淘汰。为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部分工匠把重点放在了花盆、鱼瓮等种类繁多的现代休闲用品上,还发明了暖手炉、薰香罐、保健饮水机桶等环保产品,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土陶之所以盛产于大庄,主要原因是大庄有适合烧制土陶的红岗板粘土,这种土粘度高,油性大,是制作土陶的优质原料。由于经济实用,大庄土陶除畅销于莱芜当地外,还大量销往省内的泰安、济南、滨州、济宁等地区,远的销往河南省,辐射方圆300里左右。这些土陶制品,除了卖以外,还可馈赠亲友,当地民谣“大庄人压箢子,不是盆子是罐子”即为佐证。它繁荣了一方经济,20世纪70年代,大庄村的土陶业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全村直接从业人员达400余人,窑屋近百口,年产值八九十万元,是全村的支柱产业,也是牛泉公社的纳税大户,在当地素有“金泉河,银大庄”之称。
  大庄土陶的生产过程一般分泥条制作、生坯制作、土陶烧制等几个流程,烧窑很有技术,需慢慢升温,温度最高达800~900摄氏度,这种窑,窑顶有两个烟筒,要看情况堵和开。停止烧窑后,烟筒、窑门全泥住,俗称“被窑”3天后,慢慢凉透,可出窑出成品。大庄土陶从创烧的那一刻起,就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它的产品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建国以来的知名艺人有王永功、王秀桂、王绍玉、栾尚富等。大庄土陶因其独特的土陶技艺和文化,于2008年被莱芜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戏剧】临桂彩调(桂林市)传承人:秦水生

下一篇:【传统美术】云冈康氏绢人(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