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漕河斗蟋蟀 (济宁市)
2021-01-19 10:54
【类别】民俗
【地区】济宁市
【简介】
“漕河斗蟋”为兖州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谷作习俗中形成的以“斗蟋—娱人”为内容,以捕蟋、养蟋、赏蟋、斗蟋、售蟋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漕河蟋蟀明朝时即为皇室贡品,深受青睐。漕河素有“促织王国”的美称。据记载,明朝鲁荒王在兖州府上任后,在衙门口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斗蟋。漕河蟋蟀(当地称为蛐蛐儿)素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好斗而著称,早在宋元清就被誉为“江北第一虫”,谭家村的蟋蟀尤负盛名。
兖州“漕河斗蟋”之所以在这个地区得以传承,其蟋蟀物种的特殊品质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兖州漕河所产的善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斗蟋”。斗蟋善斗需要两大主要特征,一是体量大,二是斗性猛。气温高的地区因其生长时间较长,体量一般比较大,而干燥寒冷环境生长的蟋蟀则斗性较猛,这两点的本身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在我国南方生长的蟋蟀符合了生长速度的要求,因此体量比较大,可斗性却不猛;而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蟋蟀,虽然斗性很猛,却因气候寒冷又造成了体量太小。兖州地处鲁西南泰山山脉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土质水质优良,所产蟋蟀恰巧弥补了南北方气候水土对优质斗蟋生长所造成的不足,尤其兖州漕河水土特性酸碱适中,特别有利于斗蟋的生长。
斗蟋蟀作为一种传统历史文化。斗蟋蟀习俗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乾隆年间,宫廷为展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盛产蟋蟀的地区开设“公棚”,鼓励斗蟋活动的广泛开展,使这项娱乐活动从民间走向了官方,由此可见其兴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