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淄博市
  【简介】
  王渔洋的二世祖王伍,自曹村迁至新城后居住在县衙前街,并在门前植一槐树。为维持生计,夫妇二人在门前树下开了一个小吃店,他们勤俭治家,与邻里和睦相处,与穷哥们仁义交往。日久天长,他们小店越办越红火。小店门前也渐成了穷哥们打短工上早市的集散地。
  每天早晨天不亮,做短工的穷哥们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雇用。王伍夫妇每天半夜起床,清扫店铺,熬好一锅米粥,伺候穷哥们来吃。日子长了,穷哥们也不再客气,一到店前,就先把锄镰锨镢放好,再顺手将草帽挂在槐树上,然后坐下,喝一碗热粥,或要一碗热汤泡上窝头,饭食虽然不好,但吃得舒服,且省时方便。随着短工市上的人越聚越多,槐树上的草帽也越挂越满,可说是累累荡枝头。王伍的德行很受大家称赞,穷哥们把他称做“王善人”。
  某日,有人凝视着挂在槐树上的草帽,喃喃地说:“这些破玩艺儿,早晚能变成乌纱帽,咱穷哥儿们就有出头之日了!”
  这个人的话音刚一落地,一位俊秀的小伙子,立即放下碗筷,高声说道:“哥儿们,不瞒你们说,今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王伍大叔这棵槐树上,挂的满是乌纱帽。我敢打赌,往后啊,王家必出大官。”
  一阵笑语之后,大伙的话茬就多了。这个说:“王善人行善,一定会感动神灵,保佑他家能出大官。”
  那个说:“我看啊,不仅能出一个,能出很多!”有的人则更干脆地说:“我看啊,有多少草帽,就有多少乌纱帽,就出多少大官,草帽越破,官就越大!”“哈哈哈……”  
  这自然是一场笑语,但过了不几年,王伍的儿子王麟中举,官至颖川王府教授。王麟的儿孙们,登科中举者,不可胜数。仅明末清初,中进士者就有二十三人,举人五十余人,秀才七十余人。其中官至尚书职五人(含诰赠),且先后出现“父子尚书”、“兄弟同科”、“叔侄翰林”的辉煌时期,使新城王氏家族成为“江北青箱”、海内望族。这实由王伍行善乐施、治家教子开始。
  当人们论及此事,则往往要从王氏大槐---纱帽树说起。
  “纱帽树”历经沧桑三百载,直到l965年新城镇拓宽道路时才被伐。现在,树虽不复存在,但其挂纱帽的故事却依旧流传,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上一篇:【民间文学】孝女贞祠传说(淄博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皇姑庵遗址传说(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