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曲艺
  【地区】上海市
  【简介】
  宣卷源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讲经”,乃为佛教信徒及念佛吃素人宣讲“宝卷”的称法。明代起,民间的“白莲教”“红莲教”利用“宣卷”形式宣传教义,走向民间。随着由北方传向南方。传至广东后,称为“南音”,后传至浙江则衍变为“四明南词”,而传到上海后则仍谓“宣卷”。
  据有关资料记载,宣卷真正作为民间曲艺流传至上海,最早出现于沪郊大地的南汇县沈庄区。该区在历史上曾管辖过南汇县的西部片,东起瓦屑乡、横沔乡,西至今日康桥、闵行区的陈行、苏民等地。解放前后,这里广泛流传着由苏州传来的民间曲艺——宣卷,可称为上海市郊民间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清《光绪南汇县志》《续志》“风俗篇”中载:“妇女茹素佞佛”,“有终岁不茹荤者曰长素”。这些吃素人“做寿”或亡故“超度”时,邀请专为吃素人操祭的“素油道场班”,为其诵经拜忏,俗称做“素油道场”。“素油道场”的仪式中,专设一出娱乐助兴的节目,曰“念仙卷”,亦称“念宣卷”,专门说唱民间故事、神仙故事等。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上海卷》编辑部在全上海普查时得知,唯浦东和上海老城厢地区才有这种素油道场和念宣卷。其中,瓦屑乡界浜村的素油道场班历史最为悠久。这个班子名为“大众挂”。据“大众挂”传人孔才根先生回忆,他家为素油道场班世家,其祖上于清乾隆年间已开始做素油道场,距今二百余年。他手中祖传的一对竹笛,还是老太太所遗。这种素油道场活动,在清末民初,风靡乡里。其中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黄楼乡旗杆村张家、泥城乡一户操办的素油道场,颇具规模,尤其是为黄楼乡奚家操办的三次法事规模最大,每次有周围几个乡和少数来自川沙、奉贤、上海的同行三四十人参加,且都操三昼夜素油道场,每天晚上必唱“念仙卷”。
  晚清时期,本县周浦镇上开始有人出售宣卷的木版脚本,从此形成了浦东宣卷。因唱腔的帮腔中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读音为“那摩”),故俚人俗称“捉那摩”,又称为“念宣卷”。后来宣卷传入上海,叫“文明宣卷”。随后,又从昆山传入青浦,叫“西乡宣卷”,(亦称“商榻宣卷”),于是当地的宣卷被称为“浦东宣卷”。


  陆瑛,女,汉族,1963年1月出生。
  为该项目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一篇:【民俗】古典盘发(淄博市)

下一篇:【民俗】古典盘发(淄博市)传承人:邢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