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民俗
  【地区】龙岩市
  【简介】
  冠豸山的书院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早、数量多、品位高、影响大。时间早:自宋开始就有书院,明、清兴建者居多。由于时间早,这里的书院历史悠久而曲折,经历非常坎坷。如县志所载:“冠豸山辟自宋元,盛于有明中叶,残于清初山寇之难。名迹多荒。其书院之经历亦大略如此。乾隆初,改建五贤书院。弦诵风流,差复从前之旧。不及百年,又毁于咸丰戊午。一切建筑,尽为摧烧……然五贤二邱等名贤遗迹,为全连民心风俗所关,故至同光,已稍有恢复。但民国以后,丧乱频仍,诸遗迹倏又化为乌有。”数量多:别处才一个两个,冠豸山的书院是好多个,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好象雨后春笋,蓬蓬勃勃。有地方建、宗族建和私人建几种。名称各不一样,有的叫书院,有的称山房,有的名叫轩,有的唤作室,有的则叫斋。品位高:掌教者往往都是饱学宿儒,肄业者则多为国之翘楚,对理学均很有心得。影响大:冠豸山的各家书院,尽管其规模不同,名称各异,但都曾为当地培养过一些人才,在连城的历史上起过积极的影响。冠豸山的文化品位、文化积淀,大多与历史上存在的书院文化有关。为此,如果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看的话,我以为“冠豸山——连城文化的摇篮”——李兰芳先生所下的这个断语是有他独到之处的。民国版《连城县志》有这样的感慨:“后生小子,目不睹白鹿睢阳规模之旧。何从发高山景行之思?”(按:白鹿:白鹿洞的简称。白鹿洞在庐山脚下。唐贞元中李渤、李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宋咸平五年曾置书院,后废。朱熹重新修复为讲学之所。)


上一篇:【民俗】邓坑烧大腊烛习俗(龙岩市)

下一篇:【民俗】上杭客家崇宗敬祖文化(龙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