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越剧(上海市)传承人:杨童华
2021-01-16 10:50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上海市
【简介】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也称绍兴戏,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与京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 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起来,流行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杨童华,女,汉族,1967年6月出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派创始人毕春芳的入室弟子,原隶属上海静安越剧团。代表作品有《王老虎抢亲》、《血手印》、《玉堂春》等。杨童华从小就是戏迷,立志要成为优秀的越剧演员,曾遭到家庭的反对,幸尔有母亲支持她学戏。她9岁就登台11岁就成名,进入静安越剧团之前就是上海十佳模特了,但她还是坚持要唱戏。曾先后在黄山越剧团和海宁越剧团任头肩小生,被毕春芳老师认定是颗好苗子并收入门下。后来杨童华考上了上海越剧院,可是上海越剧院要求她改学范派,因对“毕派”专注与执着而与上海越剧院擦肩而过,之后杨童华经由毕老师调入静安越剧团。
19世纪80年代因为戏剧界比较低迷,演戏的机会不多,故而她下海经商。
1990年,事业有成的杨童华重回上海参加了上海人民电台主办的“首届《旋风杯》卡啦OK比赛”荣获二等奖,并自费拍摄发行了这套两碟装的《毕派经典唱段-杨童华演唱专辑》。杨童华戏称离开舞台多年不知是否还有观众缘,说道:“若大家不喜欢听她的唱可以关掉原音做为学唱使用”。由此开创了灌制越剧唱片使用卡拉OK形式的先河。
杨童华扮相俊秀,嗓音宏亮醇厚学唱毕派惟妙惟肖,颇有“毕派”神韵,是“毕派”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曾在舞台上主演过26部大戏,可惜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担当主演的“毕派”名剧有《王老虎抢亲》、《血手印》、《玉堂春》等,获得好评。
为该项目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推荐地区:上海市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