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纳唐寺雕版印刷技艺(日喀则市)
2021-01-15 11:31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日喀则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
中国古代佛教版画的刊印往往与藏经密切相关,现流传下来的最多的佛教版画就是佛经扉页插图。据《云仙散录》记载: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众方,每岁五驮无余。遗憾的是这些普贤像并未流传下来,但这说明早在唐代,就有了大规模刊印佛教版画的事迹。所有的古版画研究都要提及唐咸通9年刊印的《金刚经》扉页,这幅版画至今保存完好,刊印在扉页的说法图被视为佛教古版画的鼻祖。但这并不是现存最早的古版画。1944年于成都出土的《陀罗尼经咒》,是在唐武宗灭佛之前刊刻的版画,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由此可见,在古代,随着雕版印刷术在民间的广泛运用,版画慢慢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语言,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刊印佛教经图用于传播教义的形式越来越广泛。而印经院也就成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西藏印经院通常都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目前藏传佛教的印经院还保留着最初的印经形式,运用时间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将佛像刊印在藏纸上施于教徒,日复一日的为藏区人民的精神信仰而服务。
西藏的纳唐寺是藏传黄教噶当派著名的寺院,坐落在距离日喀则市区20公里的地方,在藏语中纳唐寺“象鼻平底寺”。名字来源于一段古老的传说。据说藏历第一绕迥之土兔年,印度僧人阿底峡来西藏传教,在此地休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片刻,问随行的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第子们回答说:“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块大岩石和16只金黄色的蜜蜂。”于是,阿底峡便高兴地预言:“不久的将来,此地就会出现一座有名的寺庙,对我佛的教法广为弘传。16只金典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征着寺庙。”并说“此地殊胜,是16尊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吉祥无比。现在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开始关注西藏这些古老的寺院与其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带来的影响。纳唐寺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也是西藏最早的一座印经院。据古代藏文史籍记载:元初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国师尊巴绛央委托前藏欧巴·洛赛益西等人编纂藏文《在藏经》(即:《甘珠尔》和《丹珠尔》),并派洛赛益西驻纳塘寺。洛赛益西与译师索南沃赛、若南秋崩一起将藏区所有的《甘珠尔》、《丹珠尔》各种抄本搜集齐全,整理编辑了藏文《大藏经》抄本,存放于纳塘寺。在西藏佛教印经史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素有“西藏文库”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