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李村大集(青岛市)
2021-01-15 10:37
【类别】民俗
【地区】青岛市
【简介】
李村大集位于中国山东青岛李村河滩,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大集,大集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
李村大集所在的李村东依崂山,西临胶州湾。古为即墨地,清代为仁化乡郑疃社所辖。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奏议开仓(沧)口、沙子口、东窑口、女姑口等海口与外通商此处即是即墨南乡的崂山地区交通枢纽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周边生产的梨、豆油、花椒等土产品从这里运往仓(沧)口,并和盐一起运往江淅一带,从苏北的海州输入的粮食,从江淅一带输入的糖、土纸等从这里上岸,然后通过李村输散向崂山地区。《即墨县志》即有李村集的记载。
1897年,德帝占领胶州湾,继而强租,占领当局将占领地分为青岛市区、李村区两个区,租借地北部边界就在李村边缘的华阴,李村集成为货物信息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汇集地,这一情形在1914年日本侵略青岛后得以延续。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李村集成为青岛最大的乡集,据《胶澳志.民社志.游览》载,“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重要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等日乡民张幕设店,米、粮、布匹、木器、农具以及家畜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不下二三万。枣园、流亭、华阴等处市集概不如李村之盛。附近有农事试验场,稍远有李村水源地之建置,皆足以代游览。”此后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据日伪时期的《青岛案内》和民国时期的《青岛指南》记载,集市上最著名的有骡马行、土产行、衣帽布匹行、小吃行、破烂市等。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李村大集先是作为“黑市”被取缔,后作为城郊最大的自由市场,补充了短缺经济中的城市供应量不足,发挥了特殊时期不可替代的民生作用。十年动乱中,该集一度被取缔,但人民要求迫切,屡禁不止,愈禁愈旺,体现了市场经济顽强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后,李村集获得了新生,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民营经济,李村集成了民间贸易的龙头。政府投资对集市环境进行了改造,对交易进行了有效管理,交易量每年数倍地增长,河滩上有各种商摊两千多家,集日摊贩数万家,由集市延伸出的商家数万家,成为青岛城乡不可缺少的民间交易场所。
李村大集不仅是城乡民间物资的交流地,也是民间文化的展示地,集市上自古即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小戏,拉洋片、说山东快书、变戏法的、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比比皆是。 李村大集是中国集市历史的“活化石”,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记录着青岛人的民俗风情,是传承与发扬非遗文化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