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察雅烟多羌姆面具制作技艺(昌都市)
2021-01-15 10:00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昌都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昌都市察雅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古老的藏族面具艺术作为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一千四百年以前。“羌姆”面具艺术作为一种凝固着藏民族喜恕哀乐形象的表情艺术品,一开始就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文明发展史真实的写照物。
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壁辉煌的寺院、建筑,展露于甘露般清淳、甘甜的民间歌舞海洋,也展现于神奇和幻梦般疑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羌姆”神舞面具艺术。
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指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可戴在头上进行宗教仪式、舞蹈、戏剧、歌舞等表演或供悬挂祭祀供奉、膜拜观赏用的人物、动物、鸟禽面部的造型艺术形式。
“羌姆”面具是多彩多姿的藏族面具艺术中独具风采的重要组成部份,“羌姆”意为跳神之意,藏传佛教寺庙每逢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羌姆”跳神活动。 “羌姆”绝非一般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神圣、严肃、庄重的宗教仪规祭祀活动,担任表演的僧人都要着以宽大的神衣,手执法器,载上象征神、佛、护法、鬼怪的威严而光怪陆离的宗教面具,在庄严雄浑的法号、锁纳和鼓钹的伴奏下,按照佛教密宗教义教规表演各种动作、以祭祀先祖、神灵,为芸芸众生消灾驱邪、祈祷福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