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昌都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保护单位:昌都市卡若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
  坛城即“完整的本尊世界”。在梵文中称其为“曼扎拉”,直译是“圆形围绕”。其意义就世俗象征性坛城而言,即对于所依本尊无量宫殿中心做周围围绕,或者对于能依主尊,众多圣尊围绕。
  藏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之意。它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其形式多样,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
  坛城是一个想象中的宫殿,如果把它称为画的话,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的圆形绘画,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
  坛城有各种尺幅,大的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
  绘制坛城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过程,喇嘛要戴着口罩,事先磨成小颗粒状的沙子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沙子漏在模板上,细细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前功尽弃,依尺寸不同,需费时数日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必须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当这个沙制的坛城在完成及法会过后。它将会被驱散。它是从外层的沙驱散向内层,代表一切老死后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状况。另外它又表达世事的无常和空性。
  

上一篇:【传统美术】托林寺酥油花(阿里地区)

下一篇:【传统技艺】俄寺彩砂坛城绘制技艺(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