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济南市
  【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毛猴”,又叫半寸猢狲,起源于晚清,因其浑身披毛,长相、形态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称之为“毛猴”,是一种民间工艺品。相传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药铺,这家药铺的掌柜非常尖酸刻薄,有一天药铺里一个配药的小伙计又被他无缘无故一顿臭骂,憋了一肚子气。到了晚上,小伙计整理药材的时候,突发奇想用“蝉蜕”和“辛夷”做了一个缩小版的“掌柜”以泄心头之恨,第一个“毛猴”就这么诞生了。杨凤岩说:“之后这项有意思的手工艺品迅速在北京流传开来,成为备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又在艺术家的创作结合下,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
  杨凤岩告诉记者,制作“毛猴”的材料其实十分简单,主要就是“辛夷”和“蝉蜕”。“玉兰花的花蕾在中药里叫‘辛夷’,一般用它做‘毛猴’的猴身,‘蝉蜕’就是知了壳,用它的头做猴脸,前爪做‘毛猴’的后腿,后爪做上肢,触须当猴子的耳朵,有一些‘蝉蜕’上的毛可以弄湿了做猴子的毛发,十分逼真。”杨凤岩说,这两种材料的采摘也很有讲究,“‘辛夷’大约在二月中旬采摘是最好的,早了不饱满,晚了太膨胀也不行。‘蝉蜕’一般每年夏天采摘,在药店也可以购买。”
  说着,杨凤岩拿出工具箱现场给记者做了起来,只见他取出“蝉蜕”的头,用乳胶将头和“辛夷”粘起来,再将“蝉蜕”的四肢找好对应的位置粘好,一个简单的“毛猴”就这么完成了。“其实制作‘毛猴’本身并不难,而是制作场景中的道具,毛猴只有两三厘米大小,它们手拿的筷子、球拍、笔,包括背景道具,就会更小更精细,制作难度也格外的大。”记者在杨凤岩的作品中看到很多缩小版的道具,每一样都逼真形象,就连一些乐器上的弦都根根分明。“这上面的弦是用老伴的白头发制成的,还有这个小棋子,是用棉棒的棍一点一点切开做的。”杨凤岩笑着说。

上一篇:【传统美术】荣昌陶器制作技艺(重庆市)传承人:罗天锡

下一篇:【传统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重庆市)传承人:万绍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