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桂林漆器传统制作技艺(桂林市)传承人:王伯杨
2021-01-12 09:25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桂林市
【简介】
王伯杨是桂林漆器第五代传承人,擅长天然胎漆器制胎技艺,精通古法犀皮漆技法,并熟练掌握天然漆熬制等技术,是目前能全面掌握桂林漆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人才,为桂林漆器的总设计师。其设计生产的数十种漆器屡获殊荣,行销国内外,深受不同人群的喜爱。王伯杨历年所授学员数百人,其中所传授的第六代传承人掌握核心制作技艺的约有数十人,是桂林漆器的领军人物。王伯杨坚持漆器制作二十余年,从2003年恢复生产至今,共建成两个生产基地,使一度面临失传的桂林漆器制作技艺欣欣向荣。目前,生产基地有专业从业人员两百余人,是国内最大的漆器制作团队。
2019年夏,在桂林漓江的一艘游船上,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夫妇收到一件特殊礼品,当鸠山首相打开礼盒,顿时被一对花纹斑斓的漆杯所吸引,这对漆杯采用漓江边的凤尾竹根为胎,髤涂百余层大漆,经反复楷磨而成。日本著名的漆艺大师大西长利获得中国友人赠送的灵芝漆杯,欣然评价桂林的天然胎漆器作品,工艺精良、领先于世界。鸠山首相、漆艺大师大西长利所持漆器出自广西非遗代表、青年漆器艺术家王伯杨之手。看似每件成功的漆器作品,都是成功的“光辉夺目”,而行道者付出的艰辛,却多为人不知。“五代传承,三度破产”。制作漆器的道路如此艰难,王伯杨坚持撰写《广西天然性胎体漆器的传承与发展》故事。
王伯杨出生于广西合浦,随父母早年从事漆器乐器制作,自幼所学所喜漆器门类,为祖传手艺。飞扬跳跃的性格,学搞艺术确实比按部就班更为适合。高中没毕业欣然踏上“淘金之路”,浑然没想过“退路”,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川西北高原一呆七八年,“最多的收获”在他的描述里,那阳儒雪山雄伟壮丽,所有的山高密林、松风溪涧、怪石嶙峋,在他眼里美不胜收,乐此不疲。真正“收获”时间的历练,变得夯实。当他决定继承祖上传统漆艺梦想时已经25岁,王伯杨回到母亲籍贯地桂林,在桂林象山訾洲村租赁渔民的旧房子,位置正好开门就可以看到象山,算是“漆梦开始”的地方。
漆器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其体系工艺庞杂,所涉应用不仅常在漆器类别中跨种类,有时更是要跨工艺大类,要做好传统漆器的制作,有时需要横贯数个工艺大类,不勤于琢磨,数十年也未必能窥大道之门庭。广西地处岭南,古桂林郡乃文化交汇之地。汉代初年,桂林郡即能独立生产带着郡县标记的漆器,桂林漆器最早可以追溯至2200年前,在《汉初广西漆器业初探》一文中,提到汉代广西漆器业即成体系。桂林漆器发展至明代,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面目——天然胎漆器。王伯杨攻坚克难、潜心研学祖传手艺,因为喜欢原则,“以不幸苦,乐在其中”的自信自明态度。在经历无数次生漆过敏、全身红肿、泡涨指缝、痒不得抓,楞是从熬制生漆、配制色漆再到制作胎体、多层薄涂、贴金、打磨等一步步工艺中取得“传承真经”。天道酬勤。弘扬漆艺文明继承传统,磨制漆器,王伯杨的食指尖磨没了识别指纹。历时制作的各种胚胎漆器,有的小如指尖,花纹奇利莫测,斑斓夺目,精巧绝伦。或许漆器全部呈现的“独特”却是消失指尖纹与漆器融和的“置身意境”。传承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转变,王伯杨用作品与时间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