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武城大祁庄地秧歌(德州市)
2021-01-09 16:06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德州市
【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祁庄地秧歌】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舞为主,以唱为辅,集舞唱为一体。一般每年的活动均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以在当村自娱自乐为主。以后每年元宵节前后,周边各村均派德高望重三个人,前往大祁庄约请秧歌队去各自村庄表演,并逐渐在平原、武城两县流传开来。
大祁庄地秧歌表演队员多达六七十人,多数身着明清时的古装,人物极为丰富,个性鲜 明。领队(俗称打伞地)手持一把红色伞盖(也 叫华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后是四名武 士(俗称打棒地),他们身穿青色打衣、打裤,头扎青巾,额戴镜牌,腰系宽带,足蹬快靴,意为队伍的保护神,主要起领舞和打场子的作用。他们都要会一点儿武功,一旦场子围的太小了,打伞地将伞向上一指往回一翻。这时四个打棒地就要向前起飞脚,打场子,给秧歌队增添威武雄壮之势。后面跟着身着艳妆、手持彩绸的宫女,宫女后面是手持马鞭的官吏和官太太,再后有穿长衫戴墨镜手托鸟笼浪荡公子。还有打鱼公、打鱼婆、算命先生、货郎、花郎、猎人、老头、瞎婆、瘸子、傻小子、傻闺女及三教九流戏剧人物等。
表演时,队伍呈两路纵队二人一排,横向交叉来回扭着秧歌步,队形有转圆场、直行、二龙吐须。圆场和直行时二人交叉来回走。二龙吐须时打伞者将向上一举再向下往回一翻,四个打棒地一起打一套飞脚后,两队均向外回翻走,总之撑伞者怎样领后面就怎样跟,什么样的人物做什么样的姿态。傻小子傻闺女在其中插科打诨,有时找一陡坡让老头老婆来上。在上坡时燃放烟花,这时鼓点打得非常急,老头老婆开始上坡越着急越上不去,而且上去还要掉下来。这样反反复复多次,直到观众满意为止,非常诙谐、搞笑。扭完一番队员在休息时间,撑伞者便开始唱秧歌。演唱时随机点秧歌队员,点着谁谁就要唱歌,会唱什么就唱什么,气氛热烈,令围观者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