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柳州市

【简介】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

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侗族的建筑匠师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侗族称为"梓匠"。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他们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为"匠杆"。"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13个。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它们被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这种侗族乡土的建筑学工具不愧为一种简便易用的工具,虽然简易但却有神机妙用。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

鼓楼又称"罗汉楼",埋巨木为中心柱,建成塔形"独角楼",矗立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成为侗家人的精神象征。侗家传说鼓楼是照"杉树王"的样子建造的,总体轮廓真的很像杉树,体现了侗族有关大树崇拜的观念。鼓楼内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间长凳围着中心火塘。楼顶悬大鼓,每遇大事击鼓为号。

塔式鼓楼除八角外,也有六角或方形的。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风雨桥又称廊桥、亭桥,就是在木悬臂梁式平桥上建造长廊。侗区多河溪,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既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可兼作寨门,更是村民游息聚谈之所。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出迎,唱栏路歌,奉敬客酒,赛芦笙舞,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成景和得景,使之既能妆点大好河山,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

侗寨的另一种具有神圣性的建筑是萨堂,在侗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系统中,祖灵崇拜是其核心。侗族祖灵崇拜的偶像是一位女性--萨,亦叫"萨岁",或称"萨玛",意为"至高无上的神圣大祖母",也叫"圣母",是侗族古代的一位女性英雄,在侗族文化语境中她已经被高度地神化了。祭"萨"是侗族最神圣最隆重的信仰活动。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均令人叹为观止。楼、桥上的各种图案及雕梁画栋寄托了侗族人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是侗族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继乏人,木材来源匮乏,加之木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易损毁而难再生,因此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只有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才能使绝妙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民俗】侗族款文化(柳州市)传承人:石均能

下一篇:【传统技艺】水酥饼制作技艺(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