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天津市

【简介】

汉沽位于渤海西北岸,因水得名,因盐兴业。据《汉沽志记载》,汉沽古为盐灶地,从汉代即置灶煮盐,盐业开始自后唐,衍于辽,盛于金,五代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赵传钧镇芦台军,遂因芦台卤地置盐场。又因当地河、海水产品丰饶,民间馇制河、海水产品即成为汉沽民俗和饮食文化中的典型现象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汉沽美味“八大馇”制作技艺2013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沽人的祖先勤劳聪慧,在依河靠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大多以晒盐、捕鱼、耕种为生。直到解放前,这里最多的仍是盐工和渔民。他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出汗多,因此佐餐的菜肴多喜欢咸味,渐渐地形成了以咸为主的饮食习惯。因馇制的河海水产品有八种,即:鱼、虾、八带、海螺、毛蚶、麻线、蚂蝶、墨斗等,因此这种饮食习惯也称为“八大馇”。主要馇制方法是用腌咸菜(芥菜)的卤汤,加上适量的葱、姜、蒜、花椒、桂皮等馇(熬)制而成。最早在汉沽沿海渔村形成,后普及到整个汉沽地区。另外当地盛产的河海水产品,加入盐熬、馇利于食物的长久保存,慢慢地在当地形成了以咸为主的“八大馇”菜肴。

这一饮食习俗展示了当地渔民食文化及渔民们的聪明与智慧。“八大馇”在汉沽地区不仅是历史传统佳肴,至今汉沽地区仍沿袭这种饮食习惯,并影响着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同时,这一饮食习俗,也反映了当地的盐业、渔业等发展历史,对研究盐渔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传统技艺】鹰帽子制作技艺(天津市)传承人:于超

下一篇:【传统技艺】周记宫灯制作(天津市)传承人:周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