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津市

【简介】

在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海会寺西街附近,有一支生龙活虎的民间高跷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最大年龄70多岁,最小年龄才十几岁,平时经常在一起切磋、训练,每逢重大庆祝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都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这支高跷会已经存在了200多年,甚至说它早已成为铃铛阁地域文化中的一部分。

清嘉庆十九年(1815年),回民领袖王宝善在闲暇之余,召集亲友学习高跷技艺,日久天长形成气候,住在天安寺附近的人们不仅喜欢上高跷,而且纷纷参与其中。于是,由王宝善牵头成立了“天安寺同乐高跷会”并担任会头。由于王宝善有着一身好武艺,所以他创造性地将武术中的一些套路运用到高跷中来。此后,季德树、梁恩贵两任会头,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历练出独树一帜的“武高跷”。

“武高跷”与其他高跷的区别在于,耍高跷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不仅表演难度大,而且都会施展一些绝活。天安寺同乐高跷会经过200年的积累、传承和发展,精选了8出京剧折子戏中的代表人物,使生、旦、净、末、丑均有体现,其中以《武松打虎》的剧情开场,然后过渡到《打渔杀家》、《铁弓缘》、《断桥》等戏剧片段中,将腾、挪、摔、打、翻、跳、击等典型的武术、杂耍技巧运用到高跷的表演中,生动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他们随着锣鼓点的节奏,时而跌宕起伏,时而缠绵曲折,什么摔叉、撂叉、跪叉、盘叉、翻身叉……一系列惊险动作贯穿其中,每次演出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此外,高跷会的18个人物扮相、头饰、服装、道具完全依照传统戏剧的要求,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虽然每次表演时间不是很长,但化一次妆就得好几个小时,再加上绑腿子、热身等准备工作,所花费的精力比其他表演形式都多,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据说学习高跷的人,都是从几岁就开始训练,到十几岁时才能“上腿子”,对于80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在沉迷网络的同时,还能专心致志地、肯于吃苦地向长辈们学习传统文化实属不易。

天安寺同乐高跷会之所以能够传承到第八代,与一批尊重、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回族带头人有很大关系,因为天安寺同乐高跷会成员大多为回民,他们围寺而居的生活特性,也为这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社会基础。如今的高跷会以穆姓家族为主体,完全靠民间集资来维系日常活动和服装道具的配置,他们正在着手进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现任高跷会负责人穆怀胜说:“虽说铃铛阁一带正在实施旧城改造,但天安寺同乐高跷会绝不会消失,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支队伍。”




上一篇:【传统舞蹈】天安寺同乐回族武高跷(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天安寺同乐回族武高跷(天津市)传承人:穆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