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海下同善文武高跷(天津市)传承人:张永环
2021-01-05 11:11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津市
【简介】
海下文武高跷是天津市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该高跷老会发源于天津市津南区北洋码头村。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跷老会。京津一带高跷分为京、卫、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跷,即指天津卫“海下(旧指从天津卫有一条向东南方向的海大道直达大沽海口)”一带民间花会中的高跷(亦指津南区海河边一带的村庄)。天津海下文武高跷在木腿子上有长短之分,武高跷要比文高跷矮一些。该会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头、道具、头棒、腰鼓、铙钹等。
该老会的基本特征 ,即为唱舞结合 ,这也是区别于其它高跷形式的最大特点。它由十四位演员组成,并且个个有唱,其中独唱26段、合唱6段,对唱7段,合计39段。节奏有抒情的慢板 、对唱的中板、感情激烈时的快板。作曲家瞿希贤指出津南花会的唱腔有徽调的成分,有南方的温柔抒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道其唱腔为乾隆古曲,有北方的粗犷 。其唱腔的特色正是天津历史上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所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的佐证。张永环为该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