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寺各庄竹马会(天津市)传承人:程立东
2021-01-05 11:02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天津市
【简介】
竹马会又有“跑竹马”“跑马灯”“竹马灯”“竹马戏”等俗称。在天津武清区大孟庄寺各庄村就有这样一道竹马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寺各庄竹马会的主题内容取材于我国汉代历史故事“昭君出塞”,表演时,演员们的坐骑都是用竹木制成的马形骨架,分马头和马腚两截,中间是空的,马头和马腚分别挎于演员的身前、腰后,穿戴起来酷似骑马状。
寺各庄村村民程立东是武清区寺各庄竹马会非遗传承人,在接受采访时,他说他家从事竹马会已有四代人,是村里最负盛名的竹马会表演世家。据他介绍,寺各庄竹马会最初是清朝一位山东人为村民编排导演的,“据老人们说,这个山东人是位秀才,不仅有文化,还多才多艺,知音乐,熟谙民间词曲小调,当初教授了村民很多唱段。”程立东说。
程立东介绍,这道以“昭君出塞”为背景排演的竹马会中有九个人物:凤冠霞帔的昭君娘娘、头戴乌纱帽文官打扮的宫廷画师毛延寿、男头马匡衡、女头马林采、两个迎亲的鞑靼兵和两个宫女, 还有一个给昭君娘娘打黄罗伞的小丫环。表演时,演员的坐骑都是用竹木制成的马形骨架,分马头和马腚两截,中间是空的,马头和马腚分别挎于演员的身前、腰后,穿戴起来酷似骑马状,再与搭档演出者穿插各式技艺表演,随着乐器伴奏,表演者边走边舞,洋溢着热闹欢乐的气氛。
表演竹马会时,表演者上半身要演出人骑在马上时的各种姿态,下半身还要模仿马奔跑时的各种动作,舞出人、马完全不同的旋律、特点及性格特征。程立东解释,寺各庄竹马会之所以传承200余年长盛不衰, 和其表演的高水准是分不开的。表演中,演员们时而急驰,时而缓行,细腻的舞姿,惟妙惟肖,变化无穷。演员们跑步要踏得稳,讲究疾步如风、慢如静水,这样的演出对演员的腿上功夫要求极高。“年轻时,每次表演前演员们都要聚在一起练习,被我们称为‘练会’,当时‘练会’非常严格,练习的人都不穿戴竹马,每人一只手拿一根小棍,代替马鞭,另一只手抓着自己的衣服走路,两腿之间夹一根小树枝,走路时腿间的树枝不能掉出。单单这一个姿势一练一个下午,很累人,练的就是挺胸后仰骑马时的姿态。”程立东说,练习和表演对演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不过那时年轻,加上对竹马会的喜爱,根本不觉得累,反而很多时候,正式上场表演时由于演员多,如果没有轮上自己出场,很多演员急得直哭。
上世纪80年代,寺各庄村一千七八百名村民中,竹马会的会员就有100余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参加竹马会的人。程立东回忆, 当年竹马会出会是当地四里八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表演时周围人头攒动,甚至村里墙头上都站着人,很多时候人聚拢得太多,场地都不够用。为了给竹马会提供足够的场地,竹马会出场前有一个被称为‘跑驴子’的节目,节目由两个演员表演,一个人牵着一头真驴,另一个人骑驴,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表演滑稽剧目,驴子在场地上走一圈,观众也就随着驴子向后退,之后还有秧歌、武术表演等,才轮到竹马会正式出场。”程立东说,可惜的是,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其他表演节目均已消失, 唯有竹马会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抒发着乡村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示了民间艺术的乡土特色和天然魅力。
程立东为该项目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