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宫廷补绣(天津市)
2021-01-04 11:35
【类别】传统美术
【地区】天津市
【简介】
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大港石化的宫廷补绣(布贴画)最早起源山东省桓台县起凤镇夏庄村,后兴起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历经四代传承。
19世纪末期,夏庄村的田氏家族家境富裕,依托山东临河近海的优势发展船运,经常接触南方生产的丝绸、鲁豫两地的棉花,布料充足。家中的女孩子们从小在母亲的教习下穿针引线,挑花刺朵,缝制衣被。受到当时流行的宫廷补绣影响,第一代创始人田门孙氏,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种图案,用浆糊贴牢,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沿固定,成为后来的布贴画,作品既漂亮又结实耐磨;第二代传人为田门孙氏的女儿田秀贞,在和母亲一起做布贴画的过程中继承了宫廷补绣的传统,更侧重挑选色彩鲜艳、肌理和线条富有特点的布头,进行线条明朗的剪贴,充分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在上世纪70年代,田秀贞随丈夫魏秀才来到天津大港油田,将其布贴画制作的传给了女儿魏玉梅。第三代传人魏玉梅自幼酷爱美术,198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6年进入大港石化公司美协工作,1992年开始打造第四代布贴画传承群体。她在继承传统宫廷补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凝练核心技艺,使布贴画造型更加丰富多彩,题材也与生活融合,更加广泛。通过24年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110期的定期培训和集中创作,大港石化的布贴画在宫廷补绣的继承中提高、在探索中发展,骨干辈出、佳作频现。目前,第四代传承群体拥有创作骨干40余人,成熟作品1000余幅,充满艺术生机和活力,备受国内外关注,成为天津市和石油系统知名的艺术品牌:1998年天津电视台国际部向8个国家专题介绍大港石化的布贴画,2015年,都市频道拍摄4集专题片《大工厂里的“布”同凡响》,向全市介绍;1999、2002年,大港石化的布贴画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馆展出;2000年,在海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型画刊《中国》,以汉、英、法、德等11种文字,面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版介绍大港石化的布贴画;2015年8月,在中国文联“艺术家之家展览馆”成功举办“石油女工布贴画展”;2008年,大港油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