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天津市

【简介】

小王庄村“民间音乐会”起源于明代。到清代、民国年间有近20人的班子,实力雄厚,掌握52支曲子。解放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期,该村有一位叫张立金的老人,将此吹打乐发展,其后发展于第六代传人郝清奎老人,被中央音协和天津市文化局评为“民间乐师”。该会曲子主要来源于该村这位老师傅的教授,少部分戏曲性的曲子是根据剧本、乐谱由该会人员翻译成“工尺字”吹奏。

郝清奎于十四岁入会,1987年病故。在青年时代即精通笙管和打击乐,常在本村和邻村出演。不但培养出本村两代弟子,还在其他区县培养了一班弟子。他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在大港地区被人称为“管子王”,是这一带的佼佼者。

该音乐会的道具为:开道铜锣两面、钹、铙各一对、芦笙五把、大小管各一个、十音锣铛各一个、大鼓一个,服装为海青袍。代表作品:《骷髅》、《苏武牧羊》、《南梆子》、《四成仙》、《上路曲》、《六工六》。

小王庄民间音乐会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具有较强的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尤其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和传承下,延续至今。1989年在大港区文艺调演中获民间音乐集体一等奖,且在每年的中华传统节日中都要进行演出,从1987年至今各种形式的演出达到了1500余场,深受了全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上一篇:【民间文学】盐母和盐母庙的传说(天津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汉沽评剧(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