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红星落子(天津市)
2021-01-04 11:10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天津市
【简介】
“落( l à o )子”(也叫“乐子”)。 最早产生于元代,一直流传至今。在河北省沧州一带,“落”与“乐”读音相同,民间常予通用)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红星落子就是由此地传入。由一对对男女青年手执“彩扇”、“竹板”、“霸王鞭”载歌载舞表演。落子初期,只有四人执鞭表演。清末民初以后,民间出现了半农半艺的落子艺人。他们广采博取,尤以武术对落子艺人的影响最大,另外,还吸收了杂技里的一些技巧,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式的、较为完善的、以十二人执“鞭”、 “板”、“扇”为一队进行表演的歌舞队。
落子有文武之分。以唱为主称“文落子”;把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舞中,谓“武落子”。文落子女角扭动的舞姿就象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风流”之称。武落子表演时,只用鞭和板。文落子表演时鞭、板、扇都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是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撇扇”。
太平镇地处平原地带,农闲时,在宽敞的打谷场上,人们凑在一起唱戏、扭秧歌,排练一些花会等民间舞蹈。大秧歌广为流传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新鲜感的时候,沧州落子这种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农闲时排练,等到春节和元宵节,落子队伍就走街串巷为农民们义务演出,为平淡的乡村生活平添无限的乐趣。
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该落子队伍遍及太平镇各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太平镇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特别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和传承下,延续至今。而且每年的中华传统节日中都要进行演出,从建区以来至今,各种形式的演出达到了1500余场,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