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郴州市

【简介】

勤劳、善良、勇敢的嘉禾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品竹调丝,莺歌燕舞,创造了嘉禾地区民歌艺术,而嘉禾民歌中的伴嫁歌,就是一朵盛开千古、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数量多,风格独特,而且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嘉禾伴嫁歌源远流长。传说楚怀王的孙子义帝熊心的女儿楚玉偶遇嘉禾逃婚女陈线云,在了解陈线云的不幸婚姻后,在其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领着一群仙女从天而降,来到陈家。当晚,陈线云和公主楚玉一唱一和,连唱了数百首当地流传的“哭嫁歌”,其中有7首长歌,每首长达140多句,每句都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劝说父母不要干涉儿女婚姻自由的歌词。众仙女踏着节拍,边歌边舞,不时还与线云、公主相互对唱。直到天亮时分,楚玉才率众仙女踏着彩云而去。从此,唱伴嫁歌、跳伴嫁舞的习俗在嘉禾沿袭至今,并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嫁女的人家,一般都要连唱两晚伴嫁歌。第一晚唱短歌,只唱耍歌,半夜即散,叫伴小嫁;第二晚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直唱到次日黎明见到曙光才散场,叫伴大嫁。

据不完全统计,嘉禾伴嫁歌至今还流传1200多首。1993年,该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嘉禾伴嫁歌是女伴陪出嫁姑娘以歌表情的一种惜别活动,它最突出的是围绕新娘出嫁,倾诉她们的离情别绪,其中又以表现她们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的怨恨、愤怒与抗争为主。其代表作《半升绿豆》这样唱道:“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呀,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嫁,偏嫁给财主做三房。妈妈呀,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起走。妈妈呀,害了我。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

过去,封建婚姻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给妇女婚姻生活造成了许多悲剧。《十八满姑三岁郎》里唱道:“十八满姑三岁郎,夜夜抱郎上牙床。半夜三更寻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少来守寡时时难》里唱道:“蜡树叶子四季青,时时刻刻有忧心。老来守寡也不易,少来守寡时时难。儿哭哪个哄?女哭哪个拦……”都是这种悲剧的写照。听了这些如怨如诉、愤愤不平的心声,人们不禁为旧社会妇女的悲苦命运洒下同情的泪水。

新中国成立后,嘉禾民歌作为民族特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得到保护。1956年,嘉禾县就作出了抢救嘉禾民歌的规划方案。1978年,省文化厅在嘉禾举办全省民歌演唱会,命名该县城关镇为全省“民歌之乡”。同年,该县通过发动,搜集整理了当地3套民间文艺集成。2003年,嘉禾又以挖掘和提升神农文化为契机,在全县掀起了“写民歌,唱民歌”的热潮,举办了以民歌为主的全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学院也把嘉禾民歌(即伴嫁歌)作为教材。在《芙蓉镇》、《山道弯弯》、《梦牵故乡》、《乡镇锣鼓》等影片中,均采用了原汁原味的嘉禾民歌。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歌》、《中国曲艺志》等书刊,均收入了大量的嘉禾民歌。




上一篇:【传统音乐】崇明山歌(上海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门巴族萨玛民歌(山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