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藏北安多谚语(那曲市)
2020-12-31 11:33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那曲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四批区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谚语是藏北牧民群众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是牧民群众长期与大自然界和本土生产及生活风俗习惯中慢慢产生并逐步完善而形成的。谚语作为藏北牧民群众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用途为相当广泛的,特别是藏北安多县的谚语在那曲十一个县(区)中最具代表性。不仅在平时生产生活中较为普遍运用,而且多数用于赞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草场纠纷等,并藏北谚语所表达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主要表达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世道的善、恶、阴、险等等,在官司场上把双方的辩词,却能变成威武和更具说服力,在草场纠纷上可以说谚语会把双方的语句装扮成更加幽默,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谚语作为藏北牧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具有无穷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魅力,使各类生产生活中的事情显得更生动、更精彩、更真实。藏北谚语作为牧民群众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藏北男女老少都会说几句谚语,但能够说精通谚语的人在藏北牧民群众中也不是很多。
安多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谚语都具备置对方而胜己的特殊作用,一个谚语家就用谚语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等变化多端来夺取胜利。
在安多县十三个乡镇中根据各自地域和语言等不同习俗,也有一些不同点,安多十三乡镇中有不同的口音,在表达过程语气上有所表不同,表达的内容非常生动、非常真实,可以说藏北安多的谚语变化无穷、内容及其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魅力,且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社会生活和各种纠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说服力。谚语是广大牧民在改造自然与自然长期抗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创造的语言简单精炼理论深刻透辟,形式多样数量之多难以估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斗争实践中经验的总结,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既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现在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转变丧失了传统文化兴趣,身怀这种口技艺术的艺人年式以高,濒危状况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