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米林“博嘎” 舞 (林芝市)
2020-12-30 13:36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林芝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三批区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珞巴族没有文字,因而没有关于博嘎舞(珞巴刀舞)的具体历史文献记载。据采访珞巴族民间艺人了解,珞巴族最初的舞蹈,直接产生于生产、生活和思想活动。博嘎尔是珞巴族多个部落中的一种,该部落的男子好狩猎,且大部分以狩猎为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逐渐形成了博嘎舞(刀舞)。
博嘎舞是博嘎尔部落的一种祭祀类舞蹈,也是博嘎部落男子狩猎活动之前跳的一种集体舞,意为再现珞巴族激烈的狩猎场面,同时也体现了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勇猛和阳刚之气慨。珞巴族人每当捕获猎物归来都要举行被称为“扁布仁”的祭祀仪式。这时也要跳博嘎舞。
博嘎舞的表演者为男性,一人表演、两人表演和集体表演均可。表演时舞者身穿用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坎肩“纳木”,头戴用竹器编织、熊皮毛压制的“冬巴达贡”帽,身上披挂着狩猎式用的弓和箭筒,右手握着珞巴长刀,这也是珞巴族男子出征、打猎时的装束,弓箭和长刀是男子最重要的信物。
博嘎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没有音乐伴奏,是纯粹意义上的舞蹈,带有原始、古朴、奔放、豪迈的特点。博嘎舞的动作较为简单,但气势威严,具有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可以抵抗一切外来侵犯的气势。舞者手举长刀,来回跳跃,一会儿交叉换位,持刀对舞蹈,一会儿横握长刀,原地顿蹉步摆双肩,不断作出刺杀的动作。并不断重复一句唱词即“卡曲玛露——玛露卡曲——玛日——玛日”,其主要意思是向对手挑战,以显示自己的勇敢。整场舞蹈没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在不时呼喊“嗬——嗬”的吼叫中进行激烈劈杀,仿佛若干对手在同时进行格斗,舞蹈气氛热烈、舞姿气势轩昂。
博嘎舞作为珞巴民族的宝贵遗产,可称得上是珞巴族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缩影,是研究珞巴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此外,博嘎舞的创造,是珞巴人民心理情感和审美特性的深层积淀,体现了珞巴族独特的宗教崇拜,蕴含着珞巴族民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