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正月十九迎婆婆(甘南州)传承人:王成成
2020-12-30 12:53
【类别】民俗
【地区】甘南州
【简介】
白龙江畔十村八寨万支烛,驼岭山下四街两关千家诗。“藏乡江南”舟曲,正月十九晚上迎“婆婆”是元宵灯会的高潮,是全城的狂欢节,热闹非凡,规模宏大。所谓“婆婆”,就是民间流传的“九天圣母送子娘娘”,传说是周文王的原配夫人,文王有百子,故“九天圣母”被人们奉为“神明”供奉,求男求女,虔诚敬仰。又传,古时舟曲有一位知县来自江苏扬州,过年时母亲千里迢迢来看他,但老太太不习惯西北边陲,因思念家乡郁郁寡欢。知县动员千家万户于元宵节前挂上方形灯对,晚上点上清油灯。老太太上街看到红彤彤的灯对,犹如扬州老家过春节、元宵节时红灯映街的景象,十分欢喜。自此以后,该风俗便扎根舟曲,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九举办松棚楹联灯会,十九晚上迎“婆婆”,游玩中表达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同时启迪后人尊老爱幼,崇尚文明。王成成为该项目传承人。
正月十九用过早餐,妇女和儿童打扮得花枝招展,扶老携幼进庙烧香,瞻仰“婆婆”,踏青观光,西胜寺、隆兴寺、天寿寺、翠峰寺、驼岭寺、洪福寺、清凉寺等凡供有“婆婆”的寺院,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城区及附近各村将“婆婆”所乘轿子打扮得花团锦簇,光彩夺目。轿子集木工、雕刻、书法、绘画、塑造、刺绣、剪纸、扎制于一身,是最典型的民间工艺品。它像八面玲珑的宫殿,飞阁流丹,檐牙高啄;金龙彩凤,活灵活现;八仙祝寿,神态安详:麒麟送子,栩栩如生:荷包香囊,美不胜收;圆方彩灯,悬挂四周;善男信女,膜拜撞钟;祈求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祝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婆婆”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面带笑容,端坐轿中,如乘龙辇凤,庄严肃穆,容雍大方。
傍晚时分,县城内外的十六位“婆婆”一律燃亮灯火,披金挂红,由年轻后生抬着,于晚9时左右齐聚驼铃山,犹如众姐妹回家探母,然后按排序依次下山从东门入城。每个“婆婆”都由锣鼓、唢呐等乐队开道,手执宫灯的四名金童玉女天真活泼地拱卫在轿杆前后,轿后跟着銮驾仪仗队,一对对牌灯和芭蕉扇、偃月刀、金爪、钺斧、朝天蹬、金钢圈纷纷亮相。沿街人家每户大门前都摆着香案,每位“婆婆”行至跟前,都要烧高香、三叩拜,然后燃鞭放炮,给轿夫和群众敬酒。“婆婆”稍停,小孩子、大姑娘抓紧时间“钻轿子”,意为求福免灾。十六位“婆婆”从东至西横贯大街,一字排开,如长龙入海。全城万人集巷,争瞻盛况;千种风情,万般热闹;天上烟花朵朵,地上爆竹阵阵;人声鼎沸,擦肩接踵,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此情此景,似皇家盛典,疑天上仙境。置身于灯月交辉、千姿百态的良宵美景中,如聊城鬼蜮、海市蜃楼,别样风情,令人如醉如痴,恍如隔世。十六位“婆婆”在人们的簇拥围观下四个多小时才走完五百多米长的大街,凌晨两点才告结束。人群慢慢散去,“婆婆”们也按各自的路线“回家”。分别之时,烧香化马,退步让路,依依难舍,谦谦之状,小城古风也。烟花升空赛星月,火树银花不夜天,游兴正浓也。
人于诗情中,白日游览兴未尽;城在灯火里,深夜观赏还复来。“藏乡江南”、“泉城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壮观空前,是十万群众用集会、感情和艺术表达喜庆,感恩母亲,祝福祖国的美好时光。有联为证:“千灯万联营造辉煌世界,千家万户同享岁首狂欢”。小城群众欢天喜地的度过灾后第一个春节,抖落去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劳累,意气奋发的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