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甲玛谐钦(拉萨市)
2020-12-30 11:17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拉萨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三批区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的甲玛沟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赤康村就坐落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能歌善舞,其中,这里的大型仪式歌舞——甲玛谐钦最负盛名。
近些年,在甲玛谐钦传承人多吉的多方奔走努力下,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又重新绽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风采。
冬季的赤康村,祥和而宁静,古朴的民舍、袅袅炊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千百年来滋润养育着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依然在静静流淌。
循着大山深处传出的低沉而优美的歌声,来到甲玛赤康雪农牧度假村的农家大院,感受甲玛谐钦粗犷而豪迈、婉转而悠扬的精彩——
只见,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歌声缓慢,此起彼伏,伏时声音低沉浑厚,起时高亢悠远,唱完一段之后开始起舞,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或“两步两跺”或“一步一抬”或“横磋步”,脚下发出不同节奏的声音。较之以前所看舞蹈,男性舞蹈动作更为热情豪放,女性舞蹈动作更为细腻柔美。
这些来自民间的演员们,过去在辽阔的草原上跳舞,无拘无束,现在到了较简单的舞台上,虽然也讲究队形、节奏和整齐度,但特色元素是必须保留的,那就是他们的原生态,他们纯朴的眼神,他们从心底散发的生活热情和笑容。
“甲玛谐钦历史悠久,是我们的传统歌舞,完整的谐钦音乐结构是套曲式的,一般歌曲都由慢板、中板、广板和快板组成,每段乐曲之间的对比也十分明显。演唱形式有领唱、齐唱、独唱、对唱和念唱,内容包罗万象,主要用来赞美大自然、生活和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服装道具古朴典雅,载歌载舞,颇像国外的古典歌剧。在舞蹈过程中,弹跳和长袖挥舞产生的动感是最美的……”50岁的多吉是土生土长的甲玛人,谈起甲玛谐钦,他说,“这是家乡的骄傲”。
据甲玛乡赤康村的老人讲,甲玛谐钦已经流传1000多年了,这种歌舞形式相传始于松赞干布时期。如此算来,甲玛谐钦怎么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但由何人所创,已经无从查证。但多吉对“1300”这个数字深信不疑,因为这里作为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他相信应该能产生这样的历史文化。
多吉,自少年时代就迷上了舞蹈,他最大的快乐就是跳舞。村里、乡里,哪里有跳舞的人群,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特别是自己家乡特有的甲玛谐钦,他最为熟悉。也正是这种“痴情”,让多吉在甲玛谐钦几乎濒临失传的情况下,排除重重阻力,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重见天日。
在多吉意味深长的回忆中,夹杂着对这门艺术兴衰沉浮的深深感慨:“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甲玛谐钦,被村里人跳了一代又一代。无论是农活结束还是逢年过节,牧民们在草原上酣畅起舞,任由靴子在大地上敲出回声,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放牧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但后来,村里能够表演这种歌舞的艺人只有年过七旬的几位老者。”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吉为此整日忧心忡忡。
此时,随着甲玛沟旅游的兴起,多吉家里开办的度假村每年也有了不错的收入。再三考虑,多吉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自掏腰包恢复甲玛谐钦的演出。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多吉的组织和带领下,2012年12月18日,一支由14人组成的业余民间艺术队成立了。这些成员,全部自愿学习甲玛谐钦。村里能够表演这种歌舞的几位年过七旬的老者,也成了这支业余文艺队的艺术指导。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甲玛谐钦的演出逐渐恢复,并于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