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类别】民俗
  【地区】那曲市
  【简介】
  西藏自治区第二批区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据地理、气候、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因素,创造出各自的服饰文化。在西藏,藏北安多服饰可谓藏族服饰中的一大支系,既是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一个点睛之笔。
  今年52岁的央拉,是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来自那曲市安多县,她所传承的技艺是那曲市安多服饰的缝制技艺。
  她用仁孝,承接来自父辈的手艺
  央拉,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3村人。自12岁起,她与兄弟姐妹一起随父亲阿秋学习缝制安多当地牧民藏袍、藏帽、藏靴技艺,间与母亲学习所有牧女该会的牧业技艺。
  “那时,我和姐姐贡地一边为人民公社放牧,一边拿着父亲安排学习的针线活;一边唱着牧歌,一边谈天说笑。那时的日子没有现在富裕,但过得也很快乐。”说着这些话的央拉脸上洋溢着微笑,仿佛已回到儿时,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了草原。
  23岁那年,央拉最敬重的父亲突然过世,这令她十分悲痛。那一年,离她从父亲手下出徒已有5年了。而父亲临终前的殷切嘱托,她一直信守至今,丝毫未改。
  那个年代,在从事牧业生活的间隙,帮助邻里朋友缝制藏装一辈子的阿秋老人,在他61岁临终前,把他最信赖的女儿央拉叫到身边说:“用你的手艺,帮助身边所有的人。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穷富有,只要找到你,有要求帮助缝制藏袍,或者帽子、藏靴,你都不要拒绝他们,也不要收取费用。”
  阿秋还告诉女儿,有一天,国家会更强大,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宽裕,牧民也许不需要自己缝衣,直接买现成的,即便这样也不要荒废了这门传自父辈的技艺。
阿秋告诉女儿央拉:“这是牧人的本能,是作为牧民自己丰衣足食的一门手艺,如果有机会要一代代传下去,不只是传给自家人,别人有意愿的,你也要毫无保留地教他们。”
就这样,父亲阿秋离世。而他留下的话语如同誓言般,让女儿央拉恪守一辈子。
  包括了藏袍、藏帽、藏靴等技艺的藏北安多服饰,材质、种类繁杂,其配饰更是琳琅满目……在藏北众多的牧人服饰中,安多服饰集美观与大方、贵重与豪华为一体,倾注了每一位手工技艺人最饱满的热情和最深情的匠心。
  至今,走过30年,央拉不知道为多少人家缝制过全套的安多服饰,她谨遵父命不收取分毫费用。
  谈话间,央拉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认真地告诉记者:“对了,是有那么一次,乡里一位家境殷实的牧人,在拿走我缝制好的衣物后,在我未留意时将几百元的现金放在桌上走了。所以,如果我发誓说从未收取过任何费用,那也是不对的。”央拉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
纵有遗憾,她坚持用手艺温暖人生
对央拉而言,没有上过学是她此生最大的遗憾。她说:“因为我没有念过书,又听不懂汉语,西藏各地的藏语方言也听不太懂,所以此前很少走出老家。”然而很快,央拉话峰一转说,“但是,我仍然非常感激所有给予我帮助的那些人。我想我还可以努力,还可以更精进,还有发挥余热的能力。对吧?”央拉对着记者,又好像是在说给自己。
此刻,年过半百的央拉神情专注,若有所思。记者分明看到了含在她眼里的一丝憧憬。
尽管,父亲临终前所说的国富民强的日子早已到来。手上宽裕的藏北牧人,可随时随地买到现成的服饰。但也正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富足,如今在安多,一件由传承人手工缝制的传统服饰更被大多数牧人所追捧。

上一篇:【民俗】那曲安多服饰 (那曲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蒙古族摔跤服制作技艺(呼和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