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呼和浩特)
2020-12-29 16:50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呼和浩特
【简介】
元朝时期,察哈尔部落居于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都周围,北元时为汗廷直属部,清朝被划作八旗。察哈尔服饰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和传承,形成了便捷、端庄、不求华丽但求优雅的独特风格。过去,因家境的不同,使用的材料差异也很大。官宦富裕人家的蒙古袍,用锦缎罩面,用绦子镶边,扣子多为铜质或银质,皮袍用的多为羔皮、滩羊皮、狐狸皮;一般牧民穿的蒙古袍,则用棉布罩面,皮袍多为绵羊皮,也有人穿不罩面的白茬皮袍。在节庆日时,察哈尔蒙古族已婚男子在蒙古袍外面套马褂,已婚女子在蒙古袍外面套坎肩。未婚男女则不能穿马褂和坎肩。察哈尔妇女平时扎头巾,多为丝质,条状,长约1.5米。扎时一圈圈地缠在头上,左右边打结,两头下垂。颜色以白色居多。男子戴礼帽,帽式有额鲁特式、布里亚特式、鄂尔多斯式等。冬季,男人戴皮帽,妇女戴皮里子风帽。青年男女喜欢穿马靴,但老人仍喜欢穿蒙古靴。平时在家,大家都穿布制便鞋。察哈尔蒙古男子和未婚女子穿蒙古袍时扎腰带,已婚妇女不扎。腰带多为丝质,色彩鲜艳,长约3米。一圈圈缠在腰上,两头掖在里边,不打结。男子扎腰带时,蒙古袍略向上提,骑乘方便又显得精干潇洒。女子扎腰带时,则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娇美的身段。
察哈尔妇女头饰华丽端庄,以新娘的最为典型。主要有:“塔图尔”—额箍。“哈达尔嘎”—用黑色锦缎缝制的一寸宽末端带环的鬓角垂饰。“穗和”—“哈达尔嘎”环上挂的垂饰。“浩力宝”—把胸前“穗和”相连的装饰品。“稳吉拉格”—挂于“穗和”末端的金、银、珊瑚串儿。“希力薄其”—将额箍在脑后连接的银制挂。“阿如套尔”—镶有珍珠玛瑙的后背网,网穗儿部分也叫“稳吉拉嘎”,其末端挂有许多小铃,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头饰和胸饰在重要节日或场合才佩戴,未婚女子不戴耳坠,戒指也不能戴在中指上。察哈尔服饰源远流长,特点鲜明,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作技艺也精良细致,作令人赞叹。
2009年,正蓝旗申报的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