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秦腔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秦剧团

  【保护单位】: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简介】: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剧种,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甘肃秦腔形成于明清之际,系由甘肃“皮影腔”(又称“兰州影”)和“西秦腔”融合衍变而成,行腔念白采用甘肃方言。

  甘肃秦腔的声腔体制较为特殊,表现为“板式加曲牌,曲牌兼佛曲”的形式,其中包括【慢板】、【二六板】、【尖板】、【倒板】、【滚板】、【带板】六类板式,【听更鼓】、【鸿雁飞】、【吹腔】、【高腔】、【状元令】、【中军令】等近百支曲牌,以及源出于寺庙法曲的“佛祭子”、“达摩”、“佛号”、“道歌”、“劝善调”等佛曲。

  甘肃秦腔的音乐手段丰富多样,板、牌均可花、苦音对置。其伴奏有文武场之分,文场基本保持明清西秦腔的伴奏形式,以胡琴、闷胡子、三弦、月琴、笛为主要乐器,而由胡琴领衔主奏;武场以鼓板、锣、铙、钹为主要乐器,而以梆子击节定眼,檀板和干鼓则具有指挥全场的作用。甘肃秦腔的角色包括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行又进一步细分,在演出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行当唱腔和表演程式。其表演“重架架”、“重生净”、“重特技绝活”,充分体现出热烈火爆、刚健雄武的风格。甘肃秦腔剧目丰富,传统剧目约有三千多个,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故事,现存最早的剧本出自明代永乐年间。秦腔剧目对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均有不小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我国城乡民众的审美心理,为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甘肃秦腔是金元“兰州影”和明代“西秦腔”发展的继续和一脉传承,明末清初逐衍为甘肃秦腔声腔剧种,行腔念白取用甘肃方言,并流播大江南北。2008年1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秦腔在表演上三大独有的特色

一是唱腔高亢激越,感情饱满,变化强烈。南方很多人听不惯秦腔,只觉得秦腔是直着嗓子喊,听起来震耳欲聋,不同于南方越剧、沪剧等的慢声细气,舒徐婉转。这是南北文化的差异。苏州园林的假山碧池、曲廊回栏及小桥杨柳的景致,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而西北的黄河激浪、华山群峰、祁连积雪、瀚海平沙却令人胸襟开阔,无比振奋。登华山时的感觉同游江南园林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不是近几百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几千年、几万年前就如此。这就积累形成了人们南北不同的气质和审美习惯。从诗歌来说,自古以来南方以婉约之词见长,北方则多慷慨悲壮之诗作。北方人写词者极少从民歌来说,南方以细腻的小曲胜,而北方则盛行高亢的山歌。

二是舞蹈动作多粗犷有力,变化幅度大,重工架。如趟车、对打、扑跌、翻跟斗等,都有突出的武功表演的性质。当然,秦腔也有些表现生活情趣,表现优美体态的舞蹈程式,但比起其他剧来,它突出地反映出秦地人尚武的特征。

三是秦腔传统剧本以表现战争和忠臣良将为多。不是没有其他题材,而是说别的题材不占主体的地位。而且,上面所说表现争战、反对侵略,歌颂忠臣烈士、表彰刚正不阿作风的作品本戏多,而且有连台戏(如《封神》、《列国》、《三国》、《杨家将》等可以连唱多日,包公戏也可成系列)。其他的则数量较少。有些内容轻松、表现生活情趣的戏,但全剧表现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剧目很少。


上一篇:【传统技艺】墨竹工卡直孔刺锈唐卡制作技艺(拉萨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甘肃秦腔(兰州市)传承人:苏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