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华亭曲子戏(平凉市)传承人:姬亚宏
2020-12-29 12:43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平凉市
【简介】
小曲子戏在平凉七县区都十分流行,其名称因地而异,有“地摊子”、“弦子腔”、“刨土坑”、“老调咣咣”等。华亭曲子戏是其中优秀者之一。姬亚宏为该项目传承人。
小曲子戏与眉户出于同宗,并非同类。由于各自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方言语音不同,就产生了“同曲不同调”、所用曲牌或“你有我无”、或“我有你无”。有些旋律相似,名称不同。小曲子戏剧末唱词中“自报剧名”在眉户剧里就没有。
小曲子戏源于何时,尚难确定。据史载,小曲子戏中常用的《西凉调》,是盛唐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的;小曲子戏中使用的许多曲牌在宋词、元曲中亦有出现。初步推断小曲子戏在唐宋时已形成曲艺、清唱剧的雏形,后来逐渐吸纳元明杂剧的曲牌、词令、民歌小调和表演方式,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间小戏,清末至民国期间,达到鼎盛期。
小曲子戏剧目据杨柳所著《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西北大学出版社)记载,从已到手的资料看,经他手得到保存的剧目有116出(折)。其中有正剧、喜剧、悲剧之分;在表现内容上有表现封建伦理道德的、表现传奇故事的、表现日常生活的、表现爱情内容的、表现人鬼人妖姻缘的、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基本上大部分得到保存记载。失传的只有少数剧目。
这些剧目很大一部分是民间艺人根据发生在本地的历史、生活故事创编的。清.闲斋氏所著《夜谭随录.米芗老》中,记载了“康熙年间,陕甘总督王辅臣叛乱时,所过,掳掠得妇女,不问其年之老少,貌之艳丑,悉贮布囊中,四金一囊,听人收买。老翁购得一年少美女,少年购得一六旬老妇,不意间同歇一店……老翁约少年酒店同饮,……女子掩面泣,老妇诘其由,女曰:“奴平凉人,姓葛氏,年十七矣。父母兄弟皆被贼杀。(老妇与女子)换衣易居,后各得其所。”的故事。后来有人将此编成戏,在秦陇中皆演。它就是《老换少》。此外,在好多剧目中都出现了本地的地名人名。使其更具地方特色,被群众所喜爱。
小曲子戏剧目大多数都是小折戏,全靠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最早的手抄本当属崇信县侯家老庄侯兆银保存的他祖父的手抄本。虽已破损不堪,但“平邑(平凉)大潘庄潘怀仁教,民国元年(1910)冬月二十日廪生侯成章沐浴手书”的字样仍清晰可见。静宁县也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小曲子剧本。
在长期演出中,由于场地关系不挂戏牌,观众到场先后不齐,逐渐形成了以《前月调》《背宫》开始,以《后月调》收场。并在最后一句中唱“这才是* * *(剧名)万古流传”自报剧名。
小曲子戏的角色行当主要为“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他角色杂附其中。
演出场所因地制宜,田间地头、广场庭院皆可。
服装道具因陋就简,以鞭代马、以鼓代磨、一桌两椅即是厅堂、卧床、龙座。公案等等。
演出中,至今还有许多剧目保留着清唱、坐唱、和一唱到底的曲艺、清唱剧形式。充分体现出“重唱轻表”的特色。当然也有唱、白、表演很有特色的剧目。如《顶灯》。在唱、表中夹杂高难度动作。
灵活轻便的演出条件和箱具行头,是曲子戏能扎根民间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春节期间,几乎每个乡镇村寨都有小曲子戏的身影。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有名气的班社和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