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市)传承人:郝定国
2020-12-29 12:39
【类别】传统医药
【地区】平凉市
【简介】
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哲学思想家、史学家和世界针灸医学的奠基人皇甫谧属世界名人,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安定朝那(今灵台县朝那镇)人,一生隐居乡里,精研医理。其著作共有20种50余卷,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领域。皇甫谧历经25年完成的《针灸甲乙经》,已成为世界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和马三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其父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郝定国为该项目传承人。
《针灸甲乙经》,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六百五十四个(包括单穴四十八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
他抱病期间,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曰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七O一年,在曰本法令《 大宝律令 》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
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
可以说,《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唐朝太医署在学习针灸学时就是以该书为教材的。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曰本、朝鲜等国家,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他的医学成果《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他是甘肃省唯一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与孔子齐名于世界文化史的历史名人。皇甫谧文化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巨大的历史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