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呼和浩特
  【简介】
  呼和浩特查玛:

  查玛是藏语音译,蒙语译为“恰木”,民间俗称“跳鬼”。明万历六年(1579年)呼和浩特建成了“大召无量寺”,呼和浩特查玛就保存在这里。清康熙年间,大召寺查玛的规模和水平均在漠南蒙古各寺之上。

  呼和浩特查玛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随寺庙祭祀仪式举行。表演者一般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分场次以舞蹈形式表演和演绎劝善、护佑、祈愿等与宗教仪式相契合的宗教故事。

  表演者一般由寺庙内经过严格训练的喇嘛担任,舞蹈动作规范,角色分工明确。与舞蹈相谐的宗教音乐旋律厚重而独特,由专门的乐队演奏,使用乐器包括海螺、大法号、法鼓、鼗鼓、笙、管、镲钹、云锣等约十余种,并有特定的表演曲目。除乐器外,呼和浩特查玛的表演器具还有法器、法杖、法轮等。查玛表演者的法衣以黄色和绛紫色为主,面具以鹿、牛等动物或以骷髅、各种神怪为原型,约30余种,彩绘凝重、形象逼真,工艺精湛独特。

  明中叶至清早期,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逐渐实现了“蒙古化”。在流传过程中,具有蒙古化和本土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舞蹈查玛逐步渗入了世俗内容,深受蒙古族与各民族民众的喜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多元的艺术价值,素有蒙古族艺术“活化石”之称。

  通辽查玛

  查玛是一种宗教舞蹈形式,蒙古人称之为“查玛舞”。

  查玛舞分为祭祀查玛、米拉查玛、驱邪消灾查玛三种,内容涉及赞颂舞、欢乐舞和鸟兽舞。其中米拉查玛是融歌、舞、说、唱、表演于一身的一种综合性舞蹈形式。在草原参加“伊和查玛”表演的喇嘛有120名,分大、小、里、外查玛。“查玛”开始后,众神在鼓乐的伴奏声和“翁斯德”喇嘛的诵经声中绕场一周,表演一段缓慢而刚健的舞蹈,然后按“斩鬼”、“送祟”等仪式分段表演“鹿”、“骷髅”、“蝴蝶”、“凤凰”、“牛神”等舞蹈。查玛伴奏乐器均是吹打乐,有寺庙大号、羊角号、螺号、鼓、大钹等。

  查玛的面具、道具、服装别具一格,其中面具是查玛舞的特色。除21个达日额赫戴头盔外,其余各个角色均戴神态各异的面具。查玛服饰多为绸缎蟒袍,款式独特,袖口呈喇叭状。蒙古族查玛在宗教仪式舞蹈表演中既渲染了宗教祭祀的隆重气氛,表达了人们祈福禳灾的善良心愿,同时通过生动的舞蹈形象表演各种宗教故事,成为了草原人民喜爱的重要活动。

  阿拉善盟查玛

  阿拉善盟广宗寺的查玛自公元177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间在广宗寺及阿拉善各大寺院庙会活动中从未间断。广宗寺查玛是由阿拉善广宗寺第一代活佛罗桑图登加措十几年间进北京、赴西藏,潜心研究钻研查玛经典动作、掌握查玛音乐,并改编、加工、完善而最终编创完成的。

  广宗寺查玛共14个舞段,需60分钟跳完。在类别上大致可分为赞颂舞、欢乐舞和鸟兽舞。在角色上有36位查玛神的形象,且诸神各司其职,不得逾越,有严格的出场顺序和各自独特的舞蹈动作和位置,整场舞蹈以转圈而完成。查玛乐队共15人,其中迎神乐队5人,定位伴奏10人。主要乐器有“法鼓”两面、“钹”两副、“法号”两只、“甘登”两只、“毕西古尔”四只、演奏变化明显、方法灵活。

  广宗寺查玛是阿拉善僧侣、佛教信仰者及百姓、牧民最为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艺术特色,曾对宗教艺术和蒙古族舞蹈、音乐、艺术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掌握查玛的大师所剩无几,急待抢救与保护。

上一篇:【传统舞蹈】巴郎卓巴谐玛(山南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艾赤派藏文书法技艺(山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