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国家级)
2020-12-29 09:40
【名称】:潮尔(蒙古族弓弦乐)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潮尔协会
【项目简介】:
潮尔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弓弦乐器,音色低沉,浑厚而又柔和。潮尔的发展历史与游牧人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岁月的磨砺造就了蒙古族刚强、勇敢以及沉稳的个性,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净化,音乐得以升华。发源于内蒙古草原,被称为“文化钻石”的弓弦乐器潮尔,不仅是草原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草原精神的永恒象征。
早期的潮尔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琴头是长方型的,没有任何装饰。后来琴师和匠人在琴的造型上做了很多装饰。琴箱有倒梯型、方型、六边型等。琴箱前后用羊皮、马皮、牛皮蒙面,背面设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低部连接到琴尖部两个弦轴上,琴码分上下两个。
早期的潮尔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琴头是长方型的,没有任何装饰。后来琴师和匠人在琴的造型上做了很多装饰。琴箱有倒梯型、方型、六边型等。琴箱前后用羊皮、马皮、牛皮蒙面,背面设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低部连接到琴尖部两个弦轴上,琴码分上下两个。
潮尔的结构比较严谨,有琴头、琴杆、琴箱、琴弦、琴弓和琴码等主要部件。琴箱有倒梯型、正梯型、方型、六面型;琴头也有不同造型,有马头、鹿头、龙头、人头等雕刻的,潮尔有其独特演奏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按弦上下滑动,有揉弦、压弦、打弦。四度定弦,五度定弦,能演奏出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和非常优雅的合声(两声部)效果。
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制做,两根琴弦“外高音”、“内低音”。每根琴弦90个马尾:120个马尾。传统的定弦法蒙语叫“扫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还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小指紧贴在琴弦上下滑动,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还有揉弦、压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潮尔的结构比较严谨,有琴头、琴杆、琴箱、琴弦、琴弓和琴码等主要部件。琴箱有倒梯型、正梯型、方型、六面型;琴头也有不同造型,有马头、鹿头、龙头、人头等雕刻的,潮尔有其独特演奏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按弦上下滑动,有揉弦、压弦、打弦。四度定弦,五度定弦,能演奏出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和非常优雅的合声(两声部)效果。
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制做,两根琴弦“外高音”、“内低音”。每根琴弦90个马尾:120个马尾。传统的定弦法蒙语叫“扫利日呼格”,是四度定弦法、还有五度定弦法。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小指紧贴在琴弦上下滑动,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还有揉弦、压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
潮尔,又称抄兀尔,蒙古族拉弦乐器。早在14世纪成书的《成吉思汗箴言》中,就有关于成吉思汗时代民间和宫廷里演奏潮尔的记载。潮尔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外弓弦乐器,声音浑厚悠扬。在庆典、婚宴、盛大的那达慕、民歌演唱、英雄史诗和乌力格尔说唱中,潮尔都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潮尔最早诞生并广泛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为近现代主要流行地区。
整个琴体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山口、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件构成。早期的潮尔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琴头是长方型的,没有任何装饰。后来琴师和匠人在琴的造型上做了很多装饰。选优质的木料做琴杆、琴箱。琴头雕刻的样式较多。如:龙头、马头、鹿头、人头(人头颅骨)等。共鸣箱以倒梯形为主,也有长方形、椭圆形、多边形、勺形或瓢形。琴箱前后用羊皮、马皮、牛皮蒙面,背面设有音孔。琴弦固定在琴箱底部连接到琴尖部两个弦轴上,琴码分上下两个。琴弦和弓弦均用马尾制成。潮尔按四度关系定弦为A、d,音域A—dˊ,有时也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e音域A-eˊ。指法用母指、食指、无名指、小指紧贴在琴弦上下滑动,有自然泛音、人工泛音,还有揉弦、压弦、打弦、上滑、下滑等演奏技巧。低音弦一般不演奏旋律,常与高音弦同时拉响,奏出持续音,与高音弦律声部形成二声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歌舞、说唱伴奏。
著名潮尔、马头琴演奏大师色拉西(1887---1967)把潮尔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从20世纪50年代起,潮尔演奏渐趋衰落,急需保护。
2009年4月,潮尔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潮尔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