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国家级)
2020-12-28 17:11
【名称】: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项目简介】: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其风格的形成可上溯到元代。与长调民歌不同,短调民歌结构短小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舞蹈性。其旋律多以五声音阶构成,也有一些隐伏“商”音后留下四个音阶以构成旋律的作品,如《协布仁喇嘛》、《阴山》等;六声音阶的歌曲也不少,如《森吉德玛》、《山头》、《西召》等;此外还有七声音阶的歌曲,如《巴音杭盖》等。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构成的歌曲中,“4”与“7”两个音在旋律间多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
鄂尔多斯民间音乐的调式以蒙古族音乐特有的羽调式为主,兼有其他调式,其中尤以宫、徵调式居多。宫调式的歌曲有《金色的百灵鸟》、《嫦娥》等;商调式的歌曲有《瞭望》、《乌达高勒》等;角调式的歌曲有《蓿骇滩》、《哈地温都尔》等;徵调式的歌曲有《巴音杭盖》、《我有钱的弟弟呀》等。另外,鄂尔多斯蒙古音乐还在传统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调式的引子和过门,别具一格。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采用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多系即兴歌唱,以四胡、扬琴、笛子、三弦、筝、马头琴等乐器伴奏。歌词简单而不呆板,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记录了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从中折射出鄂尔多斯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识,为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目前,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蒙古族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代表性传承人日益减少。在此形势下,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也陷入发展困境,濒临衰亡的危险,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是在传统长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鄂尔多斯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随着近代牧民由游牧逐步改为定居,又因晋、陕农民的不断迁入,蒙汉人民长期共同杂居、生产生活交流的过程中蒙汉文化相互渗透,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短调民歌。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大致可分抒情歌曲、颂歌、宗教歌曲、爱情婚姻歌曲、宴歌、牧歌、讽刺歌曲、摇篮曲和葬礼歌曲等题材,具有短小精悍,句法整齐、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善用叠字,即兴性强等特点。
鄂尔多斯各旗县不同地域风格的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民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 也是鄂尔多斯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