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叙事民歌)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化馆

【项目简介】: 

鄂温克族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它似歌似诗,有长有短,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长的则称为故事歌。鄂温克族民歌往往触景生情,即兴填词,很多歌曲都是用同样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表达当时的喜怒哀乐之情。

鄂温克叙事民歌《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黄羊之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民间歌曲,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生态长篇叙事民歌。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鄂温克人居住地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是古老狩猎文明遗存的精华。

《母鹿之歌》采用拟人化的方式,通过动物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远古狩猎时代,有个猎人射中了一只母鹿,母鹿带伤奔跑。猎人追赶上去时,看到奄奄一息的母鹿在安慰和嘱咐小鹿。母鹿和小鹿之间催人泪下的对话让猎人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歌曲以人类的情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维持生态平衡、珍爱生命的意义。歌词共20段,音乐带有鲜明的原始风格,显示出鄂温克族游牧民歌舒缓、优美、淳朴的特点,旋律如泣如诉,感人至极。这首充满感情的叙事民歌长期在鄂温克民间承沿不绝。 
  作为狩猎文明的产物,《母鹿之歌》呈现出强烈的反省意味,充分体现了鄂温克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其中凝聚着古老狩猎民族的诚信观念、善良品行和生存智慧,可以为远古文明和民间音乐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目前,原有文化生态的破坏,对母语的淡忘和老一代民歌手的相继离世使得鄂温克叙事民歌生存困难,传承受阻,面临衰亡的危险,急需保护。

鄂温克民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自古以来,他们以森林、草原、群兽和大自然为题材,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创作并保留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长篇叙事民歌《母鹿之歌》主要特征:旋律带着浓郁原始风格,富有鄂温克族游牧民歌的舒缓、优美、纯朴的特点,如泣如诉,感人至极。以人类的情感和拟人化的方式,通过动物母子之间生死别离的一段对话,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生态平衡、珍爱生命的意义。
  《母鹿之歌》作为狩猎文明的代表作,是一首表现强烈反省意味的歌曲。作为鄂温克人表达精神世界的载体,它也是传播人生哲理的教科书。
  2008年,“鄂温克叙事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传统音乐】鄂伦春赞达仁(呼和浩特)

下一篇:【传统戏剧】茌平花鼓戏(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