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国家级)
2020-12-28 16:39
【名称】: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
【类别】:传统音乐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民族歌舞团
【项目简介】:
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情感细腻、曲调高亢、悠扬婉转、回味深长。它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民歌一般以蒙古语演唱,篇幅广、气息长、情感深,颤音运用细腻独特、曲调悠远,旋律、唱腔体现出草原民歌辽阔、粗犷的特色;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混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多用汉语演唱,篇幅短小,节奏齐整,节拍固定,喜用叠字、歌词简单、自由灵活。
科尔沁叙事民歌简称“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代代相传的一种叙事民歌,主要流布于内蒙古大草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蒙古叙事民歌始见于元代,其中最著名的有《阿莱钦布歌》、《鹿羔之歌》等作品。但其后漫长的历史阶段中,蒙古叙事民歌特别是长篇叙事民歌几近绝迹。直至清末民初,这一风格瑰奇的民族艺术样式才在科尔沁草原得到空前发展,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科尔沁叙事民歌节奏明快,内容贴近生活,通常以短小精致的音乐段落反复咏唱长篇歌词,而以四胡、三弦、扬琴、马头琴、潮尔等乐器伴奏。其曲调特色鲜明,往往运用丰富的变化音、离调、转调、调式交替等技法,使旋律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歌风格产生明显区别。科尔沁叙事民歌基本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常以男女情爱、思乡思亲和英雄传奇为表现内容,歌词篇幅一般比其他地区的民歌长很多,有十几首民歌演唱时间在两小时以上,《张王之歌》甚至达到24小时以上。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代表曲目有《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韩秀英》、《陶格套呼》、《扎那巴拉吉尼玛》等。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流传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17世纪后,伴随着科尔沁人逐渐定居生活而产生。科尔沁叙事民歌是草原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印证了科尔沁草原人民从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尔沁叙事民歌正逐渐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濒临消亡,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科尔沁叙事民歌通常由民间艺人在特定场合演唱,一人充当多个角色,通过丰富的面目表情及声音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带伴奏演唱、无伴奏演唱等。
根据民间艺人们的嗓音特点和演唱风格,可分为声音嘹亮、音色悠扬、音调高亢的歌唱性声腔;声音圆润、音色优美、音调抒情的说唱性声腔;声音低沉、音色浑厚、音调忧伤的吟诵性声腔。此外,常以甩腔修饰润色,既巧妙减少演唱难度,又发挥伴奏乐器的修饰作用。
科尔沁叙事民歌反映社会问题深刻,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淋漓尽致。歌词语言生动,演唱技巧高超,艺术效果强烈,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