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庆阳市

【简介】

窑洞营造技艺,甘肃省庆阳市、山西省平陆县地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广泛流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窑洞一般长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窑洞的种类很多,根据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划分,主要有明庄窑、土坑窑、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

2008年,窑洞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中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位于庆阳市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厚,为营造窑洞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诗经》中记载“陶复陶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先河。

山西省平陆县的窑洞称为“地窨(地下)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等,依不同用途可分为居住窑、储存窑、牲畜窑、茅厕窑及门洞窑等,其营造技艺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这一民谣对地窖院的营造特征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以窑洞为基本居处之所。夏商时期,先人们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耕耘稼穑,开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窑洞越来越多。据《庆阳方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总面积的88%;6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504.112万平方米,占全区民居建筑面积的47%。


上一篇:【民间文学】少年诸葛亮传说(临沂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陇东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市)传承人:李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