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两当号子(陇南市)传承人:简逢春
2020-12-28 12:53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陇南市
【简介】
“两当号子”是两当民歌中的一个独特种类,自古拥有“陇南乐府”的称号。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时至今日号子仍在林间回荡,是人们传递情感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犹如咆哮的江河,飒爽的林涛,抑扬顿挫有致,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从古到今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两当号子的曲调主要有羽、徵、商三种调式,不同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曲体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简逢春为该项目传承人。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省上的民乐专家邸作人、周健等人经过多年的呕心沥血将两当号子整理成册,他们徒步十进高山密林,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围在火塘边录音速记了上千首民歌,曲牌更是多达十几个种类。他们还从中整理出有艺术价值的民歌262首,其中两当号子63首。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力和财力所限,据调查仍有大量的民间艺术珍品散佚在黑山白水之间,亟待挖掘抢救。
两当号子有“花号子”和“排号子”两种。“花号子”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跳跃的幅度大,音调变化多,没有唱词,只有“咦、哟、哎、咳、啊、嗬、呀”等虚词,在民间演唱的曲目较多。“花号子”又可分为“唢呐号子”和“鸡公号子”两种。所谓“唢呐号子”,就是歌手用声音模仿唢呐吹奏的音调而演唱的号子。比如在两当南部流传甚广的《大唢呐号子》、《画眉鸟儿跳架上》等曲目。
两当号子的另一种曲调“鸡公号子”就是歌手模拟公鸡报晓啼鸣的声音来演唱号子,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表演形式。比如著名曲目有《大鸡公号子》、《生鸡公号子》等。“鸡公号子”的对唱极为有趣,双方歌手站在山坡之上,一问一答的对唱,有时连续几天的对唱打擂台。直到有一方唱得张口结舌服输方才罢休,类似电影《刘三姐》中的场景。鸡公号子听来既幽默,又有哲理,妙趣横生。
两当号子中的“排号子”一般有唱词,其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曲调比“花号子”要低一些,旋律幅度的跳跃变化较小,也是当地最为普及的号子曲目之一。“排号子”可分为“拉箱号子”和“山歌套号子”两种形式,一般都和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自明清以来,外地客商在广金乡的大山林中开办了许多的炼铁厂、采矿场,如松坪村的漆园子铁厂、响水村的钢场坪炼铁厂,据考证都是徽县、汉中富商的商号。当时的生产工艺都很落后,采矿冶炼过程中,需要很大的风箱向炉内鼓风,往往需要四至六人的合力推拉。于是“拉箱号子”便应运而生了,现在仅幸存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箱夫子歌》等。
特色鲜明的“山歌套号子”是当地歌手在长期的民歌演唱活动中产生的,不同于陕南号子和川江号子,它就是地地道道的两当号子,可以说是两当号子中的一个流派。
追溯两当号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号子即广为流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在劳动中人们把山歌中的词和号子的曲调进行艺术嫁接,将多种唱腔融为一体,解放前广为流行的“花号子”曲调由此而产生。
《久不唱歌忘了歌》、《三根竹子长上天》一类的“排号子”曲调也是这样加工而成的。“两当号子”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朴实生动。习惯上以锣鼓为乐队,由四至六人组成,并有锣鼓等传统民乐伴奏,以齐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两当号子的演唱过程中特别注重“接气”,即第一组歌手唱完一句要换气时,第二组歌手从这一句的末尾拖腔处接唱,前后配合要默契,除了音色上的变化有区别之外,上句和下句换气相接中可以说没有时间差的感觉,有着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唱号子除此之外还有领唱、对唱和八度和声等艺术表现形式。
历史悠久的两当号子1957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古老的民间歌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首都天坛和长安两大剧院“喝”(当地将唱称为喝)起来,从此蜚声海内外。民歌王张升、袁正有等还为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喝号子,受到了高度赞扬。在众多的号子中,《丰收号子飞满天》多次参加汇演屡获殊荣,成为号子作品中的代表之作。如今,抢救两当号子这种古老的民间歌舞,不仅是责任也是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