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羽毛画(安徽省)传承人:田恒浩
2017-05-07 11:27
田恒浩,男,汉族,1944年出生于南京,后迁至母亲出生地和县乌江镇。
他从小就酷爱民间绘画艺术。孩童时期,学会了泥塑佛像,并描画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中各类人物肖像。
1969年,他退伍回乡,参加大队领导班子,任民兵营长、支部委员。当时农村条件十分艰苦。白天,带领群众上工,晚上看书学习,搞美术创作。
1973年,省群艺馆派人到县里来征集民间美术艺术品,田恒浩两幅作品入选,在省博物馆展出,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1981年前后,他们的作品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销,产生了一定影响和经济效益。他还在镇上开一个工艺美术店,生意火红。1982年,省外事办、巢湖地区外事办通过县外事办曾两次到田恒浩家收购其作品一百多幅。这些作品都被外事部门作为礼品,分别赠给了日本、罗马尼亚、保加尼亚、芬兰等国,受到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
1986年,在县福利院内,盖了简易厂房。投产后,先是生产火烫画、羽毛画、吹塑画,后来发展到制作骨灰盒、玻璃钢制品、键子和儿童玩具等多种工艺品。民政局及时地发挥了他的特长。让田恒浩领头,办一个福利工艺美术厂。先后招收二十多人,包括12名聋哑人,并投资叁万元,作办厂启动费用。
1997年退休后,他的兴趣不改,仍然潜心制作各种彩画、漆画、火烫画、镂空、押花和制作模型,工艺很有长进。在此同时,他迷上了葫芦工艺品制作,于是,他在自己家屋前房后种植了好几个品种的葫芦,试探着做一点开发性工作。
2003年,他聘用了几个种植葫芦和销售葫芦的合伙人,成立了葫芦工艺品研制有限公司。他想为旅游经济的繁荣争一席之地,将自己有限的年华奉献给社会。
2011年1月,他被安徽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羽毛画’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迎客松》曾在国内大赛中获得银奖。
2014年10月,田恒浩创作的羽毛贴画《黛玉葬花》等10幅作品,成功入围“首届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大展”。